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高考从来都是社会焦点 “高考后经济”产业凸现

2003年07月02日 10:52

  中新网7月2日电 关系到几百万考生命运的高考,从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在高考之后,不少学校、媒体、出版社和商业公司都围绕着相关话题大做文章,藉此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这种现象被业内人士戏称为“高考后经济”。据中华读书报报道,专家们指出,“高考后经济”的热火朝天,有喜亦有忧,有关部门有必要加以规范和引导。

  “满分作文”的后期效应

  往往是高考阅卷开始后一周左右,各种报刊上就开始热炒所谓的“满分作文”。2001年江苏考生蒋昕捷凭着一篇古白话文写成的《赤兔之死》征服了考官,而他当年考分527分,处于一本分数线和二本分数线之间,结果被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取,一时间全国媒体纷纷报道,蒋昕捷也“一夜成名”,成了新闻人物。

  今年已经见诸报端的满分作文中,有选择诗歌体裁的,也有好几篇用文言文写成的,比如陕西渭南考生吴斌,他的答卷就是一首只有209字的小诗。但是很快就传来消息,西安和辽宁的两所大学都表示想录取吴斌,甚至可以“点招”或者“任选专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还将邀请吴斌和已是大二学生的蒋昕捷,一起到央视“新闻会客厅”节目“共话高考作文”。

  媒体的炒作引起了不少评论家的反感,因为毕竟只是一篇应试文章的成功,抬得太高可能影响高考录取的公正性甚至误导之后的考生。北京市的阅卷老师就强调,对于用文言文写成的高考作文,他们的态度是不压制也不鼓励。四川师大的甘露老师也表示,像《赤兔之死》、《吊屈原赋》这样的好文章他很欣赏,但却不希望中学生都去模仿,因为最后很可能弄得不文不白、酸腐可笑,“坏了文风”。

  当然,“满分作文”还具有某种导向作用。原本被中学教育所忽视的诗歌现在逐渐又热了起来,有的语文老师甚至要求学生订阅《星星诗刊》并且鼓励学生多写诗,而各种文言文的读本也被书店重新放到了显眼的位置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必读书系”长销不衰,这些现象还是值得关注的。

  “状元”效应的是是非非

  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更是一些媒体和商家的“拿手好戏”。一般来说是这样的流程:成绩揭晓——媒体访谈——邀请到省城交流、座谈——撰写经验谈之类的文章或者出书——个别的学生还在各地巡回参加商业活动。有的商家甚至找几个“状元”为“健脑液”之类的保健品做宣传,这样的表演实在倒人胃口,舆论也多有批评。

  其实近年来市面上有关高考“状元”的书已经多到泛滥成灾的地步,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市场似乎永远没有饱和,几乎每一本打着“北大清华高考状元”旗号的图书都能够吸引到相当的注意力。原因何在呢?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学生能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取胜,成为所谓“状元”,那么他(她)肯定还是有一些过人之处的,他们的“秘诀”对于千千万万面临着巨大考试压力的中学生而言,当然也就颇具号召力。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该怎样去总结他们的经验呢?目前这样的炒作真的能引导高中生们健康成长吗?

  北大法学院的张锐曾经是广东省的“高考状元”,在他最近出版的一本小册子里就用《呸!你才是高考状元》作为“后记”的标题,在他看来,为中学生树立一些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榜样当然不错,但如果把“状元”真当成了一种“经济”,恐怕就有害无益了。接力出版社今年就出版了一套由历年“状元”写成的新书,但出版社明确表示,他们宣传的时候一个字也不提什么“状元”,因为这些学生的文章本身就能吸引中学生,弄什么“状元效应”反而是多此一举了。

  高校排行榜与招生宣传大战

  高考刚一结束,“网大200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立马就揭晓,除了再次引起了网上的“口水大战”外,也显示出“大学排名”这个“产业”正在中国逐渐兴起。据了解,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大学排名给有关机构带来了滚滚财源,而对于飞速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这里边无疑也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仅仅从武书连主编的那本《挑大学选专业》的热销,我们就能窥见一斑了。

  不可否认,大学排名对于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时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可能促进大学的竞争,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向,但与此同时排行榜的误导作用更加引人关注:到底北大和吉大谁的本科生教育更强?到底清华是理科第一还是工科第一?恐怕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些简单的数据能够说明的。很多专家就指出,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已经影响了社会生活,国家教育机关应该并且有权进行管理和监督。

  与“排名之争”相关联的则是学校的招生大战。高考结束后,各种补习学校和民办高校都不惜重金做广告。记者在很多高校都看到有招聘“招生代表”的广告,发布广告者称,只要为他们学校招到一个学生,就能获得几百甚至上千元的报酬。

  为了争夺优质生源,几乎所有的公立大学也开始高度重视招生宣传工作。有的学校甚至承诺,高分考生将获得数万元的新生奖学金。与此相对的是,尽管北大清华等名校也为高考优胜者设置了优厚的奖学金,但却决不宣扬,因为真正能吸引优秀学子的不是“重奖”或者天花乱坠的宣传口号,而是高校的实力与氛围。(任羽中)


 
编辑:宋方灿
相关专题:2003高考特别关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