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日电 香港大公报今日发表对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的专访,文章称,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中国广告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不断下降,致使中国的传媒业发展呈现“失速”的严重态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中国的传媒业已经处在一个需要深刻变革的关键点上。一方面,中国的传媒业仍存有巨大的增量空间和可能;另一方面传媒业的加速下滑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极不相称。这就需要我们对传媒业进行“转型”。
喻国明表示,这一转型和改革首先应该是宏观体制面的改革与开放,几十年一贯制的传媒体制(其中包括运作模式、管理目标和游戏规则)必须有一个较为彻底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改造。而这恰恰是当前发展阶段上解放传播生产力、促进传媒业发展的关键。
喻国明说,就中国传媒业改革的现实而言,最为值得关注的是传媒领域的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适应新形势下传媒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远未成形。实际上,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传媒体制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七月三十日,国家发布《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泛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实施细则》,激活中国最大一次的报刊改革;八月二十二至二十六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考察陕西时强调,一定要使媒体与行政分离、减少滥用行政职权发行的做法。这些都表明,中国现有的传媒体制必须改变。
他认为,这次被改革的行业性机关报,就是传统体制下管理的最大受害者,导致传统上作为主流媒介的机关报式的传媒日益在传媒市场的竞争中衰败,渐次成为“边缘化”的媒体。
喻国明认为,伴随着这一次的报刊改革,今后中国传媒业的管理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简单地说,由过去“抓大放小”向“放大抓小”转型。而这种转型一旦发生,中国传媒领域的发展速率和市场机会就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喻国明强调,传媒产业自身必须重视“内容为主”。长期以来,在传媒产业的价值链条中,有两大经营的重点:一是内容的生产;二是渠道的建设。这就尤如高速公路和它上面跑的车,内容生产是车,渠道建设是路。但有时我们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并没有把握好,在传播科技更新的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渠道建设的有效性周期被大大缩短了,比如数字卫星技术已经将国家干线网置于尴尬的境地。但是无论渠道建设到什么阶段,内容是传媒产业须臾不可离弃的东西,传媒产业是内容产业。
也就是说,注重内容就一定要遵循新闻的客观规律。喻国明认为,目前社会发展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核心就是充分体现对于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尊重与保障。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央台新闻频道的开播,以及“非典”报道的历史性转型已经成为激活这一发展阶段的标志。
在经营上,喻国明认为,打造传媒产业价值链是中国传媒业未来在经营上的重点转型,即从过去个别媒介的“点”式经营重点,进入到规模化的媒介集团的“结构型”经营重点的转型。为此,他强调,要注重与资本市场的链接、与内容制作和提供者的链接、与其它传媒实现多(跨)媒体的传播力链接。
喻国明认为,今后的中国传媒业将越来越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的能力和操作手段。这是一个文化、智力制胜的时代,中国传媒业除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的信息服务外,还要求对信息进行解读、整合以及进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