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五日电 题:“三农”正逢破题时
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沿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路子走了二十多年,今天的中国必须考虑让另外一大部分人也尽快富起来。这其中,占比重最大的便是农民。
在猴年开春之际即将参加“两会”的代表与委员们,能否为中国农民致富画下清楚的“路线图”?
数千年来中国都以农立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三农”问题仍是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绕不开的难题;农村、农民、农业,依然也是每年“两会”必修的主要科目。
这个农字总令人不免沉重唏嘘,亦让人有所憧憬。但或许多年以来还是沉重占了多数。
两年前开始的税费改革,被称为中国农村继土改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三次改革。但伴随这次改革拉启大幕的,是最近六七年来农民收入持续的缓慢增长,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在一些西部地区的农村,不亲身走到那里,也许你很难相信,不少农民一个月的平均收入仅百来元人民币,他们脸上的皱纹如同山间的沟壑。
情况若再不改观,中国未来的发展必将为“农”字所累。让农民的日子都好起来,不可以再拖。兹事非但关乎国家经济稳步发展,更涉及社会能否稳定太平。
新一届中南海高层显然深谙其中道理,亦显然身体力行将更多精力置于“三农”问题。曾在西部贫困地区工作的胡锦涛、温家宝,在过去一年中,均屡次深入乡间访贫问苦,踏田埂上炕头,拉家常问民意,其间不乏走访洪水灾区,过问民工薪资。
多年来,中共中央每年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每年出台一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已成惯例。去年却于年初与年尾先后开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两个文件,二十年来仅见。
官方解释称,去年底的会议系因今年春节较早,故提前开会以使相关意图在春节前就能贯彻。在春来早的一年,官方在“三农”问题上亮出务实姿态。
正是这提前召开的会议,带来了被称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连续五年下发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此番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时隔十七年。
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增加财政对农开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扶助农民工、改革征地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种种举措,显示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将向“三农”倾斜。继续减负,重在增收,“实招”颇多的一号文件,具有公认的高含金量,此亦为务实、以人为本之道。
作为一个迅速响应的例子,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杭州已决定,明年便让全市农民的农业生产实现“零赋税”。
自然,作为重大利好的一号文件亦非完美。如何打破城乡差距的“马太效应”?如何突破税费改革的“黄宗羲定律”怪圈?在推进具体政策细化落实和完善的过程中,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们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下更有一个急迫而具体的问题,禽流感疫情势必对散见于中国农村的养殖业构成一定冲击。针对于此的弥补措施必须及时且到位。
近来让舆论感到震撼的,还有一部《中国农民调查》。这部给现实“三农”问题揭开不少“丑”亦提供不少思路的长篇报告文学,言之凿凿,忧之切切。这样的书能获公众的相当关注,于“三农”是好事。
这个天大的“农”字,既可能给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拖后腿”,也可以是中国发展潜力最大之所在。“三农”问题文章很多,中国正一一破题。即将进京的“两会”代表、委员,相信对此会有真知诤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