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九日电 题:高层排解转型痛
中新社记者 张素平
过去一年的众多新闻人物中,有一位普通农妇的身影。她就是重庆市云阳县龙泉村农民熊德明。
去年十月份,温家宝总理考察三峡库区时,经过龙泉村。当这位亲民的总理握住熊德明的手时,她说出了心里话,请总理为自己的丈夫讨回包工头所欠薪水。一场全国性的清查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随之展开。熊德明因此全国闻名,且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
这一新闻之所以令人关注,首先因为它彰现了中国总理的亲民作风;更深层次而言,它暴露了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之严重,以及在保障农民工利益问题上制度的缺失。
熊德明及其丈夫遭遇的困境绝非偶然。近几年来每年岁末,农民工讨薪无方而引发的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就在首善之都北京,今年一月三日,湖北农民工胡卫国讨薪不成坠楼而死,其妻记录的“讨薪日记”令人心酸。全国总工会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可能在一千亿元人民币左右。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然而,这一庞大的群体仍游离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的各项利益尚无有力保障。
还有其他一些群体——下岗工人,贫困农民……在公众话语中,这些群体被统称为弱势群体。他们承载了最多的社会转型之痛,改革之痛。
熊德明的困境是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困境,也是中国所有被视为弱势群体者共同的困境。弱势群体的存在,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同时的发展还不平衡,以及制度建设在某些领域的薄弱和欠缺。
二00二年,“弱势群体”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朱(左金右容)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成为当年“两会”的关注焦点。当年十一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在报告中亦强调了与保护困难群体有关的内容。
继上届政府之后,新一届中国政府仍直面弱势群体问题,直面多年来累积的社会沉疴,并从制度层面进行迅风速雷的改革和创新,为保障弱势群体采取种种实际举措。
二00二年十二月九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同月十二日,他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部署加强社会保障、确保困难群众生活的工作。
去年六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以更合理的新制度取代了实施了二十一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去年九月,中国第一部关于法律援助的行政法规《法律援助条例》正式实施,政府承诺为无力打官司的贫弱者买单,有力推动了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健全。
自今年元旦始,《工伤保险条例》正式施行,改变了过去只有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才能享受工伤待遇的状况,为工伤保险制度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今年一月,建设部等八部门决定将联合为为农民工讨薪,并建立起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制度设计上、从源头上着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即将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把“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宪法此处修改对从制度层面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有着重大意义。
有关人士认为,这一系列举措是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并体现了中共执政理念的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