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 题:委员“掉书袋” 诗文鉴古今
中新社记者 徐足之
北京“两会”,内中渗透着一种独特的“两会”文化。特别是“两会”代表委员的或议论,或建言,出口成章者有之,引经据典者有之,采访期间,将其精华信手拈来,回味体会,趣味亦无穷。
邓伟志委员“发明”了一种大量引用圣贤古训论证问题的方法,他关于《准确处理穷与富的关系》的提案,开篇一句便是:“贫富常交战”--引自陶渊明《咏贫士》诗,以言“穷与富是一对古老的矛盾”。
一些“教授委员”议政发言,善用中国圣贤短语。很有说服力,很有感染力。有趣的是,他们都不是弄文学的,更多的是自然科学家。
上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邓伟志教授是著名社会学家,“掉起书袋”来自是俯拾即是。只《准确处理穷与富的关系》一份提议,他信手引用先哲妙语就达十五处之多:
说大家吃够了平均主义苦头,决心向“不患寡而患不均”告别,于是举国上下喊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代最强音。
说到古人对穷人和富人的最低要求,引孟子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而高标准要求,则是孟子说的“贫则见廉,富则见义。”
说到致富要走正道,“淫人富谓之殃”。说到没有后富则先富难以更富,“莫言富贵长可托,木槿朝看暮还落。”
说到没有因为扶贫而由富变穷的道理,“以富人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人而爱人,何人不亲。”
说到穷人的行为准则,“人穷志不穷”,提醒人们不要忘了“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毛遂自荐”的毛遂,“我劝天公重抖数”的龚自珍,都是穷书生。
说到变富用什么手段,得记取“与其浊富,宁此清贫。”说到富人帮穷人,要懂“穷富‘本是同根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俞汝勤是个化学家,却也有深厚的古文化功底。
在谈到对外交往维护国人良好形象问题,引用孔子《论语》论证观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按孔夫子的要求,中国人当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他在“倡导优良学风”的另一次发言中,说学术论文应倡导“厚积薄发”,提倡“十年磨一剑”。举世闻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治室之道”,竟是老子名言“无为而治”。
论证“出高级研究成果”的上策,引《太平经》:“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道德学风如此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女性委员引用此类哲语谈母爱无私,再贴切不过。
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长期从事图像处理的研究。她建议“把母亲教育列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说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她称《三字经》只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说明教育孩子不能忽视母亲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吃饭不应依赖国外。“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呼吁重视粮食安全,多次引用古训。
粮食安全太重要,“民以食为天”。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则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农民弃粮而去,主因在于“谷贱伤农”。“农学家”袁隆平善用“圣言量”,说服效果大增。
提案的真知灼见和表述准确十分重要。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其精,其深,其广,其博,令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史记明兴衰,诗文鉴古今,委员投身“两会”,参政议政,同时弘扬民族文化,惠及后人,可赞之,可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