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5日电 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载文,分析了伊战一年多来世界格局演进的头绪:国际政治生态在伊战后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国的超强地位得到加强,但总体缓和、总体和平、总体稳定的形势依然未变;恐怖主义最近强烈反弹,反恐依然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主色调;新一轮大国竞争暗潮涌动,但大国关系在竞争中仍保持了合作的基本氛围……。国际战略形势表明,中国的国际回旋余地正在扩大,并享有一定的主动性,中国的战略环境正在继续改善之中。
国际政治生态突生变化
文章指出,伊拉克战争的第一个直接政治“多米诺效应”是所谓“无赖国家”在伊战后果的震慑下,纷纷调整政策,力避继续与美直接对抗,争取逃离美国直接军事打击的“黑名单”。伊朗、利比亚、朝鲜和叙利亚纷纷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态势,谋求与美改善关系。
“无赖国家”妥协性的政策调整对国际政治生态的影响主要有两层。第一,美国的全球战略地位、对中东及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及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二,国际政治热点向东亚转移。
文章也指出,所谓“无赖国家”选择妥协路线并不表明美国因此可以为所欲为。首先,“无赖国家”普遍选择政治妥协路线,主要是一种策略选择,不等于向美国“无条件投降”,美与这些国家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因此而消失。其次,美国的战略难题不光是“无赖国家”的问题,还有其他各种难题,如持续反恐、与大国的矛盾、如何保障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等。第三,美国大选已进入倒计时,从选战考虑,美国政府将力避制造新的热点,对外政策将多一些弹性。
美国对外政策的单边主义倾向及“先发制人”战略在伊战后并未恶性膨胀,国家间冲突进入一个间歇期,总体缓和、总体和平、总体稳定的国际形势总特点依然未变。
反恐依然是国际政治主色调
文章称,美国是打着反恐旗号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但这场战争却是刺激了恐怖活动的升级。一战后,伊反美势力及国际伊斯兰恐怖势力实现合流,驻伊美军频频遭袭,丧生数百人。
最为美国的盟国,西班牙发生了311事件,这有可能是“基地”组织的作品,说明“基地”组织还有相当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攻击能力。目前,美军调集重兵,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的山区向“基地”组织营地发动总攻,但除掉拉登并不等于消灭了恐怖主义。
文章认为,只要南北发展不平衡现象没有根本变化、西方对非西方强行输出民主及价值观与文化理念的“恶习”不变,只要美国到处干涉他国事务的霸权“习性”不调整,即使旧的恐怖主义消灭了,新的恐怖主义还会劫后重生。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反恐怖仍将是国际主流社会的基本任务,恐怖与反恐怖斗争仍将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并对国际关系走势、大国关系、美国对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大国关系重新洗牌
文章称,911后,大国关系在反恐主题下出现积极调整,合作成为大国关系基调。大国间的合作关系不仅立足于反恐,也奠基于共同解决各种全球性难题、实现全球治理的历史性要求。大国关系在保持总体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分化组合。
伊战后的反恐难题和改造中东世界的困难挥之不去,使美国对自己的战略困境有了新的认识,对外少了几分傲慢与暴戾。美国仍离不开国际合作,不得不继续争取各大国支持其反恐及在各种广泛的全球性问题上加强与大国合作。
欧洲德、法等国也谋求与美修复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推进欧洲一体化不断深化的目标也不会变。俄罗斯在伊战后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战略处境的恶化,对美国战略意图的猜疑、怨恨也不断发酵、升温。普京欲振兴俄大国地位,将力避与美正面对抗,并发展与欧、中、日、印的关系。日本力图借助伊拉克战争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并使其军事大国地位合法化,以抢回在反恐中被中国抢走的风头,并希望在与美国搞好关系的同时重塑东亚大国地位。
文章指出,在大国战略调整牵动下,大国关系也激烈调整。不论是在传统的西方集团内部,还是在非西方大国中,都出现不少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总之,大国关系的基本氛围仍以合作为基调。当然,合作中有竞争,有些竞争还非常激烈。虽然中日、中俄、中美关系中仍有磨擦因素,但中国与各大国关系总体上均呈正面走势,并保持均衡发展,且均衡程度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可以说,中国在大国关系中回旋余地扩大,享有一定的主动性,中国的战略环境在继续改善。
(作者:林利民,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