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3月25日 星期四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精品商城 |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台湾频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文汇报:两岸经济整合促统一趋势

2004年03月25日 09:37

  台湾此次选举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反映台湾社会在统独矛盾、族群冲突等方面,已形成了极度严重的社会分化。

  过去四年,民进党执政当局否认“九二共识”,拒绝承认“一中”原则,在分离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导致两岸关系持续僵持冷淡,政治暗潮汹涌险峻。但事实证明,两岸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经济霞光最终驱散政治阴霾,展现美好的发展前景。两地经济要素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相互流动,相互补充,不仅扩大了两岸经贸交流规模,增强了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而且加深了两岸民众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促进了两岸关系的互动发展。

  “双环模式”的贸易

  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台湾也成为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两岸贸易往来既为双方,尤其是台湾创造了巨大的贸易利得,又使两岸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

  据台湾有关经济研究机构评估,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度达到30%至40%。实际上,台湾外贸循环已从过去日本提供技术——台湾加工生产——外销美欧市场的传统三角模式,转变为日本进口——台湾设计——大陆加工——美欧销售的四角模式。这是近1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1世纪初期,这一贸易循环模式进一步向日本进口——台湾设计——大陆加工与销售的新三角模式转化,对大陆的市场依赖度进一步加深。从长远趋势看,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最终将走向“双环模式”,即逐渐转变为直接运用大陆技术与市场的大陆——台湾之间的贸易循环。

  台企在内地获巨利

  台资企业在大陆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绩效。至2003年底,台商在大陆协议投资项目累计6.06万项,金额达706亿美元,实际到资365亿美元,到资率为52%。台商之所以不断扩大在大陆的投资和生产,主要是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明显。“落户”大陆的台资企业普遍盈利,盈利面在60%以上,其中工业生产企业盈利面高达70%以上。由于获利普遍看好,大陆台资企业增资热潮涌动,纷纷增设生产据点,扩充产能,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布局,抢占入世和CEPA商机。在已开业的4万家台商企业中,有6000多家增资扩建,约占六分之一,平均每家增资100万美元以上,累计增资超过60亿美元。台商增资主要来源于投资盈利,也不乏证券融资。一批台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新办企业以及带进配套项目等方式进行增资,逐步朝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政治暗礁难挡经贸大潮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岸经济互补的本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近年来,两岸政治关系持续冷淡而经济交流日趋热络,充分说明两岸经济关系不仅越来越表现出与政治关系不同步调的发展轨迹,显现出逐渐摆脱政治阴影笼罩的趋势,而且越来越表现出影响以至引导两岸互动关系走势的趋向。

  两岸政策互动实际上源于两岸经贸交流的进展。一旦经贸交流达到一定规模,政策调整就将表现出愈加弹性和松动。

  从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看,每项经贸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往往是对在技术或行政上无法有效阻止的既成事实的追认。从放宽贸易限制到开放工商考察,从开放试点直航到放宽投资限制,几乎都重复着“禁止—默许—开放”的“三部曲”,出现“法律落后于政策,政策又落后于现实”的脱节现象。从戒急用忍政策的调整,到有效管理政策的失效,说明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的掌控难度趋大,政策控制力趋于减弱。

  经贸交流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两岸关系迈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只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促进经济关系朝更加紧密的方向发展,两岸关系就会滚动出一条互动的发展轨道,进而达成互利双赢、共同繁荣的局面。

  来源:摘自香港《文汇报》作者:李非

 
编辑:秦欣
相关专题:关注台湾地区选举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