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3月29日 星期一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精品商城 |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经济第一关:城镇就业

2004年03月29日 09:27

  邓小平南巡讲话已满12年,而这次中国“两会”期间公布的去年发展状况,等于是中国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结果。从中可见,今后若干年,中国经济能否蓬勃前进,需要克服的第一关,就是城镇就业问题。

  中国的时间文化里,逢十二比起逢十,阶段意义更浓。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把中国一举推向市场经济,也一举推上全球投资热点。同年共产党全国大会首次明确宣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转眼至今满12年,中国市场经济算是走过了一个初期阶段,这阶段的变化,什么最影响下阶段呢?

  中国第一特色是人多,走市场经济之路,脚力要够劲,自然需要两个瘦下来。庞大的公有单位就业数量,以及数倍于前者的农民数量,双双瘦下来,同奔城镇就业市场。这就从根本上影响城镇就业的状态。所以,过去12年在这方面的变化,代表了中国走市场经济之路的脚力如何。

  1991年城镇就业为1亿7000万人,去年是2亿6000万人,增加了9000万人,比亚洲“四小龙”总人口还多,当然很可观。但以倍率计,如今城镇就业规模只是12年前的1.5倍,算不算够劲,还得看一看全国经济规模的变化。

  若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全国经济规模的话,1991年的总值为2万2000亿元人民币,去年是11万7000亿。以当期价格计,如今全国经济规模相当于12年前5.3倍。以可比价格计,如今相当于12年前的三倍。这么一对,城镇就业规模的1.5倍,速度好像“慢车”。不过,走进这慢车一瞧,里面变化可剧烈了:

  公有制就业不胜负荷

  1991年,每100名城镇就业者中,约84人在公有制单位,其中63人在国有单位。到大前年,这两个数字已分别降到38人和33人左右。

  1991年,城镇就业人口里,国有及其他公有单位约1亿4000万人,到了前年,已降至8800万人。

  1991年,城镇就业属于私营企业及个体户的有760万人,到前年为近4300万人。11年间规模长到5.7倍。同期间,农村私营和个体的就业规模只长到2.4倍,乡镇企业只长到1.4倍,人数增量都不及城镇私营加个体的增量。

  沿着以上特色,再多看一步,城镇就业变化特质就清晰了。早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前12年,中国公有制就业已不胜负荷,开始允许城镇居民自谋职业,但公有制就业量仍持续上升;南巡讲话之后也一样,1994年升至1亿5000万高峰,才缓缓萎缩,1998年起大幅下降。

  也就是说,走出公有制就业惯性,远比走向市场经济来得沉重。城镇就业规模之所以增长不快,原因就在这个沉重。而规模增长不快,之所以对下阶段影响最突出,原因也在这个沉重。因为它背后还有个更大的沉重——农村劳力。

  经济发展路数将有变

  城镇就业规模增长不快,导致以下结果:一、农民不易转业,农村收入水平难上升。二、农民即使进城,谋生也易边缘化。三、城镇非公有体系消费力源头不足。四、前三点使内需偏向低效的公有体系,经济增长自须倚重投资和外销。五、由于人多地广,倚重投资和外销的经济增长,远比人少地小的国家,更易加剧内部差异。六、延误了从单位保障转向社会保障的体系换轨与前进。

  以上情形像缠在中国脚上的绳索,市场之路愈前进,牵绊愈明显。比如现在经济增长9%,究竟算冷还是算热,争议尖锐。这也难怪,因为内部差异大,从这个角度看嫌冷,从那个角度看嫌热。不管争出来的对策是加温还是退烧,迟早都被那些绳索牵绊。所以,争议久了应该会殊途同归:替城镇就业铺出可持续劲增的轨道,经济发展才可能持续蓬勃。

  替城镇就业铺出劲增的轨道,不同于千方百计扩大城镇就业。千方百计还是计划经济的路数,铺设轨道是市场经济的路数。所以,预期两三年内,中国经济发展路数很可能出现深刻改变,从思想到操作,通盘的突出城镇就业在经济事物里先中之先、重中之重的地位。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王新中

 
编辑:陶光雄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