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苏州六月二十四日电题:“百戏之祖”昆曲迎来新发展机遇
作者姚静
为了迎接世遗会,苏州大学昆曲学社的成员正以“秒”为单位紧张地筹办“中国昆曲网站”。苏州大学的学子们认为,作为文化遗产,昆曲已经不只是苏州的、中国的文化精髓,更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她应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昆曲网站”的创建,正是秉承了这样的发展思路。
“昆曲的延续,尤其在年轻人中延续,应该向高层次、专业化的目标迈进,这样昆曲才有长远的发展”,苏州大学主创人员深有体会地谈起了他们的见解。基于同样的理由,不久前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联手两岸三地打造的的青春版《牡丹亭》也选择了苏州大学作为中国内地的首场演出,醉倒了所有在场的人,不少的观众是从上海、杭州等地特意赶来的,以致出现一票难求的空前盛况。白先勇认为,昆曲的传承除了要培养演员,观众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特别是年轻人。
昆曲又称昆(山)腔,相传是元末明初昆山人顾坚始创,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成就最显著的阶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等以及以及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时风靡天下,昆剧达到了鼎盛时期。昆曲也因此独霸中国剧坛,足足兴盛了两百多年,其流传之广,历时之久,非其他剧种可望其项背,京剧、越剧、川剧、湘剧、桂剧、柳子戏等都受其深刻影响,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可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中国随之成立了六个昆曲院团,也涌现出了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等一批老一辈表演艺术家。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至今日,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六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近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工作,多次赴长沙、杭州、温州、永嘉、苏州、昆山、南京等地,对昆曲艺术的现状作了实地考察,抢救这一濒临灭绝的艺术瑰宝。
二00一年五月十八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今年五月十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又分别就加大昆曲抢救和保护力度作了重要批示。昆曲的发展正迎来了极其宝贵的机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