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雪村在创作《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时,他大概想不到2、3年后的今天,网络歌曲会如雨后春笋般红遍大江南北,浅显易懂的歌词,简单上口的旋律,让《老鼠爱大米》、《丁香花》成为了年轻人的文化标识。《2002年的第一场雪》已经开始影响如今的流行音乐潮流,这些网络歌曲的出现是否会改变我们的听觉习惯,记者专访了唱片界代表、音乐人、乐评人等各界人士。
唱片公司代表臧彦彬(滚石(中国)事业常务副总经理)
网络歌曲绝不会颠覆音乐潮流
这类歌曲依靠网络传播,旋律比较简单,歌词比较诙谐,因此会受到学生族和白领的欢迎。但是它们还是纯粹以消遣为目的而存在,根本无法用艺术的标准来评判其价值。
网络信息的特点就是短、平、快,紧跟社会热点,所以网络歌曲能在短期内非常流行,但离开了网络,真的用唱片的形式发行,我觉得大多不会成功,大众对第一张可能会有些好奇,但到第二第三张就不会了。它们甚至不像刀郎的音乐,有西域的民族风格特质在里头,你很难说它具有什么风格,什么特性。
网络歌曲的生命力还得依附网络而存在,它的出现不可能会颠覆我们整个音乐潮流和流行文化,专业的音乐创作者也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向。
李双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
中国的网络文化还处于萌芽阶段
网络歌手和歌曲应该都属于一种网络文化,它们之所以现在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原因有很多。由于社会生活越来越紧张,歌曲已经不仅仅是用来听的,很多时候还是用来娱乐和休闲的,不需要太深奥的内涵,只要做到通俗易懂就行了。
网络歌曲作为一种网络文化也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当其冲的就是,它不要钱。对于这种得来很方便并且不需要花费多少金钱和力气的东西,当然不能对它要求太高,不可能与高雅音乐来相提并论。
其实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种文化,毕竟文化的来源和类型更加多元化是好事。如今,中国的网络文化只是萌芽阶段,因为门槛较低,所以在网上成名的歌手素质也有限,如今崛起的这几位网络歌手,也只是这种新模式发展初期制造出来的“实验品”。
王磊(北京乐评人)
一窝蜂,可能会吃苦头
没必要讨论这些网络歌曲的技术含量,因为这不是它们的诉求,它们只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网络上的流行只不过给歌手提供了一个捷径或者机会,之后的发展就要看其是否真有创作力。目前落地的,比如《老鼠爱大米》、《丁香花》的唱片销量大致在10万至20万,但杨臣刚、唐磊等人的商业演出很少,传统的宣传方式不合适,主流媒体热情也不高,他们也只能在某一个群体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我觉得网络歌曲还是很难成为主流,目前出现唱片公司疯抢网络歌曲版权的现象,也只是因为他们看到眼前利益,并且因为这些歌已经有了流传度,宣传成本相对较低,风险也不大。
台湾正在酝酿网络唱片公司,赢利模式还在探讨中,但传统唱片公司应该谨慎处理,有些公司现在一签签5、6个歌手,以后可能会吃点苦头。这些歌曲的流行,恐怕也与2004年一批老歌手的复出以及由此带来的怀旧潮有关,但既然是潮流总会随风而逝,它们能红多久有待商榷。
雪村(知名音乐人)
网络是公平的
我认为把那些在网络上传播的音乐统称为网络音乐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存在网络音乐或是这个音乐那个音乐,音乐的作用就是诉诸别人的听觉。至于通过什么途径来的,这并不重要。其他人相比,我的网络属性可能更重一点。因为大家都觉得我沾了网络了光,而且事实也是这样。网络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空间,是恶性竞争的乐土,网络是没有性别的,因而是公平的。我永远不会去利用网络,而永远希望网络利用自己。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黄斌 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