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一词,自今年初在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出现后,已成为香港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日前,署理行政长官唐英年又宣布,将把车主“自订车牌计划”的净收入拨作扶贫用途,被媒体称为“车牌扶贫”。
香港还有贫穷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这里的贫困并非温饱问题。香港的穷人,有政府“综合援助金”织就的社会安全网,有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有廉价的出租公屋,有九年免费教育,家庭困难的学生,还享有书簿费、眼镜费等。这里的贫穷只是个相对概念,表现在低学历低技术阶层的失业率高达7.5%,许多人长期依靠“综援”度日;而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年薪千万,富人们为一瓶红酒、一辆跑车,甚至一个车牌所花的钱,可能比穷人几年的生活费还要多,贫富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跨代贫穷现象日趋突出:贫穷家庭的下一代缺乏接受高素质教育的机会,长大后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他们的下一代可能面对同样的困境。
今年初,香港特区政府把“扶贫纾困”写进施政报告,成立了扶贫委员会,提出了发展经济、继续改善教育及提供再培训机会等扶贫政策,受到各界好评。但舆论也为政府捏了把汗:虽然扶贫不等于政府“派钱”,但推行扶贫政策难免要增加拨款,在数年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将资源有效地重新分配就是一大难题。
节流不如开源。香港政府的“车牌扶贫”计划,则是一个多赢的开源构想。目前,香港的车牌号码有普通和特殊两类,一般人为所购车辆进行登记时,都会被配予一个普通车牌号码。一部分保留的普通车牌号码及特殊车牌号码,则通过拍卖的方式发售。香港一些明星和富豪,热衷于竞投一些与本人生日或姓名缩写有关联的车牌,一些热门车牌成交价动辄上千万港元,仍供不应求,拍卖的收入则拨入奖券基金,用于慈善事业。今年为了增加收入,特区政府决定在现有的车牌号码编配和拍卖安排之外,推出自订车牌计划。车主可自行设定心仪的车牌号码,交纳一定的费用,经过运输署署长审批及公开竞投后,便可拥有。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内地来也忽、去也疾的“个性化车牌”计划吗?不要再重蹈覆辙啊!其实,自订车牌计划与“个性化车牌”计划,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而这些差别,也正体现了内地与香港在许多方面的差距。
其一:公开透明、最大限度增加政府收入。车主虽可自行设计车牌,但必须将该车牌交由运输署公开拍卖。对社会大众来说,整个过程符合公平原则;对政府来说,则实现了资源最大化。
其二:政府可行使酌情决定权,避免不良后果。法律规定,如拟使用的自订车牌号码令人反感、涉及黑社会用语或对道路使用者构成危险或在执法方面造成混淆,运输署长可拒绝其申请。
其三:论证严密,集思广益。自订车牌计划为《道路交通条例》的一部分,须经立法会三读通过,在提交立法会前,特区政府进行大量的公众咨询和专业咨询,根据各方意见对条例草案进行检讨和修改。
目前,该法案已经在立法会通过了一读。据政府估计,计划实施后每年约有7000万港元的收入,对政府“扶贫”工作有帮助,同时又可满足社会人士个性化需求,低收入贫困人士将最终受益,可谓一举多得。我们期待着“车牌扶贫”计划一路走好,期待香港社会更加和谐。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