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闻中心|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科 教|时 尚|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城|供稿|产经资讯|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
Baidu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台湾传媒2003-2004年综述

2005年08月17日 14:41

  作者:俞雨霖

  (节选)

  如果说近几来来台湾传媒正走向沉沦之路,那么到了2005年上半年,台湾传媒几乎已经沉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2005年的整个5月份上半个月,一件台湾艺人倪敏然的自杀案,竟然引发电子媒体与平面媒体的几近疯狂的追踪报道,而且一连报道了半个多月,各种隐私、传言、迷信等无不现形于受众眼前。

  2005年5月份发生的倪敏然“新闻风波”,呈现出台湾媒体当前的错乱与癫狂,但这个因子在2003年已经种下。经过2004年,台湾媒体快速朝向八卦化,几乎已势不可挡。而始作俑者,则是来自于香港的《苹果日报》在台湾创刊。2003年5月2日,原在香港发行、以膻腥色、八卦起家的《苹果日报》进入台湾。台湾《苹果日报》的创刊,对于台湾媒体生态而言,不论是“正面”或“负面”,都逐步推动了台湾媒体体质的改变。

  严格地说,虽然《苹果日报》进入台湾,重组了台湾的报业市场,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台湾报业市场近年来逐渐沉闷的气息,但这样的暂时性现象,对于整体报业的重新崛起其实意义不大。进入2005年,台湾报业市场的衰退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2003年到2004年台湾报业的发展,预示了这样一种必然。

  在报业营运方面,冲击最大的是,台湾媒体由原先的3家主流媒体报团,逐渐成为4家,分别是中国时报集团、联合报集团、自由时报集团与苹果日报集团。这样的发展造成了平面(报纸)媒体在台湾狭小市场中过度膨胀现象,也就是市场胃纳量不足以提供4个较大型报业集团有效的运营。结果是市场过小的限制,造成了台湾报业集团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竞争几乎呈现“割喉”状态,订报送赠品、免费送报、降价销售等,各种手段不一而足。

  由于3家的市场由4家经营,报业经营自然日益困难,但报业也不会主动退出市场。那么各家媒体要让报业继续正常的、健康的、持久地营运下去,就剩下一个选择,开始精简人力,也就是裁员以及精简支出。在节约之余,报业也开始寻求扩大业外收入的机会,如经营旅行社、办展览公司、广告公司等等,还有的报业也开始尝试到大陆投资,创造业外营收的机会。只要有利于支持母体生存的手段,都成为可以运用的方式。

  但是,有媒体经营的专业人士还是悲观地预测,即使媒体想方设法推出各种各样的经营之道,台湾报业在短期内要转亏为盈机会不大。原因很多,报业市场的萎缩是主要原因。根据台湾Nielsen媒体研究的媒体接触率统计显示,民众对报纸的接触率持续破底。2004年已经低于50%,只剩49%,而在1994年,报纸的接触率还高达73.1%。

  报纸接触率在台湾快速降低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它媒介的多样化以及便利性,使传统的报业遇到了世纪难题。持续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广告市场的萎缩,对于报业的发展也构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就新闻专业人士来看,台湾纸质媒体最大的危机,还不限于报业间的竞争或广告量的下降。更严重的是,台湾年轻一代阅报读者的大量流失。网络的发达、计算机的普及化,使台湾年轻的一代将阅报视为是一种落后的行为,网络已成为年轻一代了解新闻的最方便媒介。

  相应的,台湾的电视频道随着民众接触率的企高不下,广告营收也呈现持续攀升的现象。这种发展其实并不意外,当科技发展进入信息时代,民众的视觉已从文字阅读转向感官的视觉。作为传播视觉讯号的电视,就成为最受民众欢迎的载体,而且电视丰富的色彩、直观的感受,以及时间上的及时性,再加上电视的普及性,都使电视具有优势的传播力。再加上,随着卫星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收播的普及程度更高,而且在台湾随时有超过100个以上的有线频道,包含了五花八门的节目,电视将越来越能够提供观众信息与视觉上的需要与享受,电视产业的勃兴已成为难以阻档的趋势。

  而新兴媒体互联网的出现,加上计算机的普及化,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报纸的打击更为无情。互联网内容的无所不包,容量上的无限,距离上的无远弗届,速度上的第一时间,还有免费的服务,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得最快的信息,而且也是最详尽的内容,甚至于不少报社还将本身报纸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透过自己的新闻网站免费提供给读者,更使读者降低了购买报纸的需要与意愿。

  台湾宽频网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年轻族群已不太需要依靠购买报纸获得信息。根据台湾“尼尔森媒体研究”的统计,网络的接触率由2001年的6.6%,逐年快速增加,2003年已达27.8%,2004年达33%,可说是成长速度最快的媒体,而网络广告由2003年的14亿新台币,增加到2004年的19.6亿新台币,增长率40%。无疑,互联网已成为新兴媒体中最具发展性的行业,而且随着宽频网络的日渐普及,以及其它相关服务的出现,如网络商务、网络电话、网络娱乐与游戏等,都使互联网的发展潜力无穷无尽。

  相对于台湾报纸行业的凋零,台湾的杂志业作为次于电视与报纸的第三大媒体,似乎在2004年仍有不错的景象。据的调查显示,2003年台湾杂志的媒体接触率为32.9%,到2004年接触率为36.7%,仍有成长。

  杂志在面临新兴媒体挑战,而又能历久不衰,显示出读者对于分众化的杂志,更深度的报道有特别的喜好。杂志的持续发展与成长,显示的意义相当有趣,精美的印刷、深度的内容,都使读者更愿意亲近杂志,而分众化的杂志仍易获得读者的忠诚度,成为固定的客户,稳定了杂志的经济基础。

  至于属于辅助性媒体的广播,在传统媒体中一直处于敬陪末座的位置,但也是接触率最稳定的媒体。在过去10年中,广播的接触率几乎都在30%上下。台湾的主要广播电台,基本上就10多个,其中北部较集中,有中国广播公司、台北之音、飞碟联播网、台湾全民广播(NEWS98)以及东森联播网等;在中区有大千电台、城市广播与好家庭古典音乐台;南区有好事联播网与大众联播网。2003年的广告营收为26.9亿新台币,2004年则有32.6亿新台币。

  整体而言,对台湾媒体来说,2003年与2004年由于摆脱了“911”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整体广告营收有明显的增长,除了无线电视之外,各类媒体的广告量都有成长。

  但是在这个时期,台湾媒体的乱像也纷纷涌现,虽然可以说是媒体恶质竞争的必然,但这种恶质竞争的结果,却抵销了长期以来台湾媒体自由化政策预期能带来的好处。例如,能够提供多样的意见市场、展现新闻专业主义、防止政治力量控制,也能让阅听众有多样的选择,为人们的政治及社会生活带来各种好处等。相反的,反而是社会阴暗的部分,遭到无限的夸大与扩大。

  总之,2003年与2004年是台湾媒体一个重要的转型时刻。《苹果日报》进入台湾带来的媒体世俗化、八卦化的冲击,对于媒体产业是福是祸,当前仍难最后断言,但电视媒体的重八卦轻信息倾向,已使外界开始怀疑,台湾媒体的堕落趋势能否在短期内遏止。

  这两年来,根据尼尔森公布的调查显示,以膻色血腥为主要内容的《苹果日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其阅报率已逼近台湾4大报纸的第一名,而其相关的杂志《一周刊》也遥遥领先其它周刊。虽然阅报率并不代表报纸的实际销售量及影响力,但可以确定,“八卦”媒体在台湾已经站稳了脚跟,电视媒体也已全面跟进,台湾媒体的体质可能真的要变了。

  本文为原文节选,综述全文请参见即将出版的《2005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未经允许,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本文。

 

 
编辑:贾靖峰】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