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海克
可以预见,无论伊朗选择的道路是否行得通,最终命运如何,伊斯兰世界探索文明复兴道路的努力是不会停止的
“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是流传甚广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口号之一。
当总统内贾德下令禁止国家电台、电视台播放任何西方音乐时,伊朗无疑以一种最新姿态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持续疏离与批判。伊朗最高文化革命委员会官方网站发表声明说:“对电影、电视和音像制品的监管是为了捍卫伊朗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文化的腐朽和暴力。”
早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西方流行音乐在伊朗就遭到禁止。后来,在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伊朗政府曾陆续放松相关禁令。现在,总统内贾德重新宣布这一禁令,有人评论说,伊朗重新回到了1979年。
1979年,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年。
这一年,世界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们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这一年的元旦,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月29日,即中国春节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飞赴太平洋彼岸,开始了对美国的正式访问。随着与美国这西方超级大国在对立30年后正式和解,中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转折年代,即世俗务实、发展经济、融入国际主流的时代。
这一年的年末,12月27日,因为阿富汗盟友遭遇政权危机,苏联开始第一次对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入侵。这场持续9年的战争,使前苏联付出15000人阵亡、30000人受伤的有形代价,而作为无形的代价,超级大国前苏联的道义形象受到巨大损害,国运自此走上下坡路。在撤出阿富汗两年后,前苏联解体。
这一年的中间,则是另外一件大事:中东大国伊朗发生举世震惊的伊斯兰革命。一位专家曾这样描述这场革命:用口号和传单武装起来的反对派,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推翻了拥有强大国家机器和众多国内外有利条件的统治者。
随后,人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些戏剧化的场面:被推翻的国王巴列维逃亡国外;革命运动的领袖人物霍梅尼结束国外流亡回到德黑兰,引得万人空巷;因为美国拒绝引渡巴列维国王,伊朗大学生占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
这场伊斯兰革命使伊朗终结了亲西方的政教分离的世俗化的政权,脱离了西方国际主流社会轨道,走上一条既不偏向东方、也不偏向西方、独立和不结盟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年,伊朗举行了两次公民投票,一次是批准成立伊斯兰共和国,终结了在伊朗延续了2500多年的君主制;一次是通过伊斯兰共和国宪法,其要义是规定伊朗的政治制度为伊斯兰共和制,这种制度的基础是伊斯兰信仰。在神权至上的原则之下,伊朗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议会由选举产生,司法独立,其最高首脑由领袖任命。有的研究者据此认为,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不仅有传统主义内容,而且也混合了宪政主义、共和主义和伊斯兰社会主义这类现代政治因素。
对于伊朗为何发生以复古为标志的伊斯兰革命,人们有各种分析解释。有学者以现代化运动为背景提出这样一种根源追溯:由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发起的世俗化、西方化运动,与一些国家独立后纷纷仿效的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伊斯兰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在对东西方道路产生怀疑之后,作为一个政教合一文明的后代,自然又将目光回望到了自己传统的伊斯兰教义之上。伊朗伊斯兰革命可以视为这一思潮的最新实践。
从更广的历史角度来看,与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发展探索一样,伊朗在1979年作出的选择,也在验证这样一个历史命题:伊斯兰教与现代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可以预见,无论伊朗选择的道路是否行得通,最终命运如何,伊斯兰世界探索文明复兴道路的努力是不会停止的。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