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洋县中学的4名高二学生提前感受了高考的“残酷”。他们极可能因一时的好奇冲动而付出被取消明年高考资格的沉重代价。据报道,这些学业优秀的“替考生”东窗事发后感到“压力很大”,有人已动起弃学打工的念头。
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现这些“替考生”与被替考人之间存在金钱交易。他们之所以答应替考,很可能不过是想拥有“一次锻炼的机会”,积累一点高考实战经验而已。“替考”实为“备考”,这就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大报酬。
想想令人心酸。我们的学子不过想一试高考,代价却如此沉重。
而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高考的大门不能向高二学生敞开?
大学入学考试的大门向高二学生甚至更低年级的学生敞开,并不是天方夜谭。如今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都为考生们提供了不止一次的机会。美国学生从高二开始“高考”,可以连考七次。英国高中生就读期间,可以参加两次大学入学考试。埃及学生则有四次机会。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高中生就太可怜了。十年磨一剑,成败在一试。虽然落榜后还可以复习重考,但他们已被打入另类,不仅承受精神上的压力,还要付出比应届生更高昂的物质代价。各类高考复读班的大量存在,正建立在高考门槛过窄的基础上。
如今多数省份规定,参加高考须“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同等学力”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针对社会人员。既然社会人员,甚至花甲老人都被允许参加高考,为什么优秀的高二学生却不可以?
据报道,洋县中学高二学生“替考”已成传统,甚至出现学校为扩大名誉,让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上线又不参加录取、不放档案的“怪事”。这说明,高二学生中有能力通过高考的,并不在少数。这些成绩出众的青年才俊,为什么要让他们白白等待一年,还要支付学费?对国家而言,难道不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让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会增加考生人数,加大高考组织难度。困难诚然存在,但从制度创新所展示的美好前景看,还是值得一试。因为它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也会使学生、老师、学校、家长对高考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收效甚微,病根即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上。从这个意义上讲,让高二学生参加高考,可能为中国高考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提供一个契机。
【来源:新京报;作者:彭丽君(北京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