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中国迈上低碳经济之路

2010年12月10日 09: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已经把低碳经济纳入总体发展战略,并一直为实现控制温室气体的自主行动目标,为可持续发展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时值岁末,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结合我国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自主行动目标,中国人对如何走“低碳”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减碳成果 来之不易

  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传统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构成中,煤炭始终占到70%左右的比重,而发电是煤炭消费的主要流向。许多人担忧,在这样的国情下,中国如何减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煤炭发电的能效和洁净化水平”——这一判断并非出自个人之口,而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09年发布的《煤炭可持续利用与污染控制政策》报告中的表述。

  一组数据支持着这一判断:到2008年底,中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2亿千瓦,其中煤电6亿千瓦。煤电中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已占50%以上。通过上大压小,中国火力发电提高了平均效率,2008年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已降到349克标准煤,低于美国和德国2005年的水平。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都决定了中国在煤炭消费领域的“低碳”实践不可能一步登天,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易。

  这一不易,也使我们在提高煤炭利用能效和洁净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水电、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2008年底我国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到了9%,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四位。

  森林碳汇 功不可没

  人们注意到,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专家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工业、建筑、交通减排,二是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工业直接减排相比,森林碳汇虽然是间接减排,但它的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较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40吨,释放氧气15—20吨。

  今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已达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36%。在2007年APEC会议上,中国对世界承诺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20%。如今这一承诺已提前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清查与上次清查间隔5年。在此期间,我国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的2.15个百分点看似微不足道,考虑一下我国每年有巨大的木材需求、森林采伐不可避免、造林存活率有待提高的实际,就可掂出它的分量。

  1980年至2005年的25年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和控制毁林、净吸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累计51.1亿吨。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成为首批入选试点城市。此后,“低碳城市”的名片越来越受青睐,珠海、杭州、贵阳、吉林、南昌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

  正在紧锣密鼓筹办世博会的上海,以世博园为载体实践“低碳世博”的理念。世博园集成风电、光电、光热、地源热、江水源热等各种清洁能源技术;大规模集中使用半导体照明,园内交通通过应用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等,实现园区交通车辆零排放。

  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决定了它不是哪个人的一厢情愿。谁不希望自己居住的城市天蓝水清、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呢?节水、节电、节纸,少产生垃圾,旧物利用,多用购物袋,倡导步行、骑车,多乘公交少开车等等节能环保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不怕改变,就怕不变”,得到越来越多响亮的回应。 本报记者武卫政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