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国内新能源行业究竟有多少家底?

2011年04月15日 10:0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能源业内的反应相比起金融市场慢得不止半拍。技术、政策和市场的开拓等多种因素都在变成绳索,拴住新能源行业前进的脚步

  在日本大地震带来的核辐射危机和油价连涨面前,谁将成为未来兼顾安全与价格的第三种选择?

  地震之后,新能源行业迅速成为最具想象力的行业。经历了一周多的热炒之后,方才平息。

  “2011年第三届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在这时上演,可谓正应天时。

  人气不足

  上周末,这场博览会和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众多展会混杂在一起,同时出现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

  整个展会分两个场馆,共有156家企业参展,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内企业。零星可以看到来自瑞士、美国、日本的几家参展商。种类主要以光伏产品和生物质能源为主,还有个别风能、电池和机械产品参展。

  与其他生活消费品展会火热的气氛相比,“新能源”的人气显得有些冷清。

  谁会来参观?谁会关注这个充满希望的行业?记者把疑问抛给了刚遇到的参展商田勇。

  “大部分参观者是同行。”田勇说。

  田勇的回答带给记者的是更大的疑问。同行?他点点头补充说:“来看展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取长补短,从而弥补各自产品在产业链、技术等方面的不足。而真正的消费者并不多。”

  “原因是新能源在国内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田勇说。

  技术和原料瓶颈

  核安全危机和高油价,在常人看来是给新能源行业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金融市场的反应正说明了这种看法。

  但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新能源业内的反应相比起金融市场慢得不止半拍。技术、政策和市场的开拓等多种因素都在变成绳索,拴住新能源行业前进的脚步。

  国内新能源行业究竟有多少家底?

  有业内人士直言,国内新能源行业只是一个“加工厂”。几乎所有的新能源领域都存在技术和原料瓶颈。比如核能,核心原料为铀,目前依然依赖进口。

  风能领域的电机制造技术同样如此。目前2.0-3.0兆瓦的风机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机型,但国外风机生产巨头为保持其技术的垄断性,不愿意输出2.5兆瓦以上级风机制造技术,也没有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因此,我国风机制造商多数采取购买国外风机公司生产许可证的方式,引进的机型主要集中在1.0-1.5兆瓦。

  太阳能的“短板”同样是技术。长期以来国内的太阳能技术基本上依靠日本和德国。即使在日本和德国开始向我国输出硅提纯技术之后,我国还是面临着“技术租借”这一瓶颈。因为德国和日本与中国太阳能光伏生产企业签订的协议是:只要采取类似的工艺设计和制造流程,就必须向出让国交纳技术转让费,在这一工艺流程下进行的任何改造创新,即使取得专利,其专利归属权仍然属于出让国。这相当于用太阳能光伏每发一度电,国外技术就会从中拿走0.1元钱。

  显然,技术和原料都没有优势。

  新政刺激市场

  但是现在似乎机会来了。“业内非常关注这次的日本核能危机,希望新政策能够因此尽快出台。”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王月海说。

  事实上,全国各地有关新能源的政策不断推出。

  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2010年《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出台,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其中,私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购买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

  随后,深圳宣布在国家补贴基础上,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追加补贴3万元,总额达到8万元;对纯电动汽车追加补贴6万元,总额达到12万元。

  眼下,北京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已经通过相关部门审查。有消息称,北京未来私人购买纯电动车将享受补贴和免摇号待遇。虽然,有专家指出政策利好的同时还需要技术保障。但是政策依然吸引了准车主们的关注。

  新政真的会刺激全行业的发展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本报记者 赵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