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客家文化

2011年06月29日 17:12 来源:炎黄纵横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1日,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成果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成果展示馆位于福建福州许厝里故居内。图为游客在参观三坊七巷古旧身影。中新社发 张丽君 摄  

  福州城区中心,坐落着著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保留着自唐末至五代以来古街区的规制,反映着福州古城千余年来的城垣变化和历史发展;坊巷内的数百座明、清古建筑,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坊巷内曾居住过数以百计的高官显贵、学者名流。“三坊七巷”是福州人脉、文脉的集中传承,是闽都文化的代表。

  闽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色,即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一文化特色在“三坊七巷”得到充分体现。风火高墙围起的深宅大院里有小桥流水、假山鱼池,也有西式小筑,甚至还有哥特式小洋房。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堂在坊巷内和平共处。

  客家是因北方汉族移民南迁为肇因而形成的汉族民系,闽粤赣三省边区,是客家民系的主要聚居地。随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流寓闽都,繁衍生息,“三坊七巷”里留下了不少客家文化。

  “三坊七巷”的名门世家主要有14个,其中源自闽西客家的廖氏尤为显贵,其家族创造的人文事迹,为“三坊七巷”史留下了绚丽的篇章。客家廖氏属于武威廖,唐末迁闽,宋初衍为闽西武威廖氏。清康熙年间,廖君弼由永定迁居福州东关外,为福州廖氏一世。四世廖陆峰迁北后街,陆峰,字冈陵,先任台湾邑吏,后返乡任福州盐署吏。他撰写一副对联:“应知积德能增福;斯信齐家在立身。”既作为家训,又作为子孙排行名次,廖陆峰重视教育,儿孙少时家塾延请名师,长大后多入鳌峰书院。因而在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他的6个儿子中,有3个进士、2个举人、一个为国学生。可谓“五子登科,满门皆贵”。

  廖陆峰长子鸿翔,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恩科举人,大挑知县,署广东石城知县。

  三子鸿禧,清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举人,拣选知县。

  四子鸿苞,清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举人,十年乙丑进士。历四川云阳知县、州府督粮同知、太湖同知,署扬州知府,先后典四川乡试、江南乡试同考官、内监试。

  五子鸿藻,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举人,十四年己巳进士,历任江西督粮道兼兵备道,四川乡试、江南乡试正、副考官。

  六子鸿荃,清嘉庆九年(1804年)甲 子举人,十四年己巳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历任工部尚书,署漕运道督兼河南总督,赏戴花翎,重宴鹿鸣太子少保。道光元年(1821年)八月,典试陕甘;生平总裁会试一次,典乡试、分校京兆试各三次,参与朝考阅卷,殿试读卷,又任江苏、浙江等省学政,可谓“门生半天下”。朝廷以其谨慎可任大事,有重要水利工程,皆命其督办。道光二十一年,廖鸿荃督修盛京工程。次年,署漕运兼河南总督,采取堵漫口,挽黄河归故道之法,即省费,又便民。

  道光二十三年,黄河中牟决口,鸿荃奉命督办,亲临工地,昼夜抢堵决口。次年二月,堵口工程将竣,忽风雨大作,河水猛涨,堵口又现险情。鸿荃上奏请罪。不久,罢归。道光三十年赴京,以四品京堂候补,留纂《实录》两年,进呈476卷。咸丰二年(1852年)冬授光禄大夫,以太常寺卿致仕,赏还尚书衔。

  随后,鸿荃回梓,在“三坊七巷”督办团练,会同地方文武及乡绅“募丁壮,联乡团,编保甲,筹赈粜”,省城赖以安宁,受赏戴花翎。同治三年(1864年),重宴鹿鸣,特加“太子少保”衔。同年九月病逝,赐“文恪”。

  清嘉庆年间,五世翰林学士廖牲回乡祭祖,皇帝御赐联:“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举南宋,家声世彩振千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