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跪求”不是个好习惯

2011年01月17日 19:19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6岁的陈女士在研究生考生开考前,因未带身份证下跪恳求先进考场遭拒,此后该女子收到家人送来的身份证,又因开考已过15分钟被拒绝进考场,再次下跪请求遭拒。(1月16日《华商报》)

  没有经历过考研的人很难想象那份艰辛,尤其是在职考研,很不容易。所以当其失去考试机会后,陈女士引来很多同情,更有人质疑为什么就不能人性化一点?可理性的看,考研迟到等的事情并不少见,若都人性化,则不免成了人为的漏洞。这里的坚持原则,并不与人性相龃龉。

  这则新闻中最让我吃惊的,倒不是因为忘带身份证而被拒绝入场考试,而是考生的两次“跪求”。近来“跪求”的新闻层出不穷,有人因为撞死宠物狗而“跪求”狗主人原谅,化解赔钱的压力;还有公交车司机“跪求”女乘客,以息事宁人,别再纠缠……如果说网络论坛上经常出现的“跪求”是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仅仅要表达一种急切的、强烈愿望的“请求”的话,那么现实中真切的“跪求”,却因为尊严和道德的纠缠,而成为一种难以承受之重。当“跪求”频繁出现,就不禁让人纳闷,“跪求”怎么就成了一个习惯?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到万不得已,下跪对每个人都是很为难的。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对应的解决路径,该调解的调解,该报警的报警,法律更是一种利器。从经济理性的角度讲,相比于赔偿钱财、纠缠耗费的时间等,下跪可能成本最小,但这却让人感到悲哀。下跪付出的是一种人情、尊严,某种程度上是在靠赎买自己的尊严赢取同情,进而推进问题解决。但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根本依靠的确是制度理性,只要每个人都严格遵守制度规则,那么秩序才可能有条不紊。相反的,如果太讲变通和人情,则很可能增大社会成本。

  我觉得动辄“跪求”的背后,一是常规诉求渠道和问题解决路径的不畅,或是高成本让人难以承受,折射出尊严的相对廉价化;二则是制度理性的匮乏,人们普遍期望通过人情、同情等获得制度规则上的变通。“跪求”应该远离人们的生活,值得好好反思。 丁洪先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