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楚天都市报)本报以《“爬行奇人”双手耕耘不屈人生》为题,报道了罗田汉子晏庆舟身残志坚的人生故事。报道被多家网站转载后,感动了无数网友。记者昨日再次来到罗田县平湖乡上冲村晏庆舟家中,与他进行了对话。
爬行:那些无法言说的疼痛
快到晏庆舟家中的时候,外面的声响,还是惊动了他。
他匍匐着爬出家门,向我们迎来。微风中,他头顶的银发,随起伏的身子上下抖动着。50载人生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风霜,单看脸相,他远比同龄人苍老。
坐下来的他不停喘着气,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渗出。未等我们开口,70岁的母亲方足香眼眶已湿润。50载护儿艰辛,深埋在老人家的一声叹息中。
老人家介绍,12岁那年,因为照顾晏庆舟工分被扣,老伴和自己吵架,看在眼里的儿子心里内疚,拿起一根绳索爬到窗台准备自尽,幸亏被她发现,“我们后来跟他说,绝不会抛下他。”
方足香觉得,现实的处境不可能改变,但家人的宽慰能改变儿子的心态。她欣慰的是:如今多年过去,除了肢体残疾,儿子头脑灵活、孝顺,与正常人无异。但,老人家心里也有遗憾,“做梦都想帮他找个媳妇,可是谁愿意嫁他呢?”
晏庆舟自己也说,从未想象过像常人一样的生活,但他不会去选择抱怨。对他来说,人生的极致残酷,是从爬行中开始的。
他爬着上了小学一年级。百米的距离,他爬过去要半小时。下雪下雨天,父母有时会送他到校。放学时,老师再把他背回家。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靠他自己爬行。
爬了整整七年后(留级了两次),到小学毕业时,16岁的晏庆舟放弃了继续读下去。因为,中学在距家5公里外的乡里,这段路对他来说,太长。
创业:与命运奋争的印记
1979年,在辍学两年后,村小组买回来一台碾米机,晏庆舟到厂里做起了管账。
一天的工资是三毛钱,晏庆舟一直干了三年。此后,因碾米赚不到钱,村里将机房出租。晏庆舟借钱,以200元的年租金将机房承包下来,然而,一年下来,他亏了本。
晏庆舟选择了单干。1983年,他借遍村子,花142元购来一台碾米机,又花500元购来一台柴油机,自己来帮乡亲们加工稻谷。“加工100斤只收4毛钱,还是没有赚到钱。”
父母忧心他的身体,对他的创业举动表示反对。然而,晏庆舟未动摇,他想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窘迫的生活状况。
后来,他找人从城里买回书籍学习修理电器。很快学会修电视、电饭煲的他,却经常不收乡亲们的钱。后来,晏庆舟决定开一家小卖部养家,但村子里的人大多出外打工,生意依旧寥寥。
说起儿子这些年的经历,母亲方足香不停抹泪。这些年,在下山帮乡亲们磨米、脱粒的过程中,晏庆舟几次遇险。有一次,他乘坐的拖拉机翻车,幸亏被路边的土堆挡住,晏庆舟才没滚落山下。这次受伤,让他躺了一个多月。
当年加工大米的机房,现在仍立在晏庆舟家旁。里面或新或旧的机器,记载的是一段艰苦的奋斗岁月。然而,多年创业下来,也让晏庆舟背上了近4万元的债务。一摞摞欠条,都被他完整地保留在家中,最早的一张打于1982年8月22日。
心愿:带母亲看一眼黄鹤楼
许多年过去了,家门外的大雾山和黄婆寨仍是当年模样。在这座海拔800多米的大山里生活50年后,晏庆舟去过最远的地方,仍是平湖乡里。
大山无言,村子里的人一次次看着晏庆舟从崎岖的山路上爬下。“前年大旱,他到山下抽水抗旱,到晚上了,他又往回爬,我叫他在我们家住一晚,可他还是爬了回去。”村民程红叹息晏庆舟生活得太不容易。
上冲村妇女主任晏晓华回忆,村里进山的水泥路前年8月才修好,这之前,晏庆舟爬起来更加艰难。“经常见他手上爬得没皮了,但他却从不叫苦、不服输。”
在晏庆舟家里,长期放着两种类型的手套,塑胶手套是供他雨天爬行用的,而7毛钱一双的绒线手套,因两天就要磨破一双,经常需要从乡里批发。晏庆舟脱下满是窟窿的手套时,记者看到,他的双手内侧堆起了厚厚一层老茧。
母亲方足香介绍,由于长期在地上爬行,地面水汽很重,儿子的双臂都已患上风湿。然而,晏庆舟却绝口不提自己遭遇的这些,他提得最多的仍是母亲的高血压和风湿病。
2005年,晏庆舟的父亲因肺癌去世,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这些年为了帮母亲治病,晏庆舟经常自己爬到山上采草药,“一次来回要爬四个小时,经常摔跤。”“我和妈相依为命,谁的身体都不能垮。”
晏庆舟平静地说,对未来,他只是想力所能及地还清债务,再就是赚钱尽量帮母亲看病。他又说,自己在电视里看过武汉,只知道那里有个黄鹤楼。“想去,但上下车也不方便。”
在晏庆舟的心里,他总想带着母亲一起去看看山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