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郭志,是在一片刚收割过的高粱地里入的党
记者一行来到红军路郭志老人家时,郭老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搬家,客厅里堆放着几大箱子书。这位耳聪目明的耄耋老人,娓娓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把记者带入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革命故事
半夜带人大路上挖坑
“七七事变”后,正在家乡藁城读高小的郭志被迫辍学。1939年,藁城县的抗日组织风起云涌,郭志参加了当地的青年救国会,任宣传部长。“当时的青救会主要是组织青年群众参加抗战,站岗放哨。”郭志回忆说。
郭志所在的藁城县西四公村村北十几里就是正无路,郭志经常在前半夜带领年轻人去破坏这条路,“日本兵的汽车每经过这里就会陷进去”。忆及往事,郭志笑得很开心。
一个个抗日组织和革命根据地,成了日本鬼子的心病。敌人开始大肆蚕食革命根据地,四处建据点。“鬼子今天在这个地方建炮楼,明天在另一个地方建炮楼,到处抓壮丁。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候,到1941年,正定、藁城一带根据地被日本人都占领了。只剩藁城、无极、新乐三县交界处还有一小片根据地。”郭志说。
高粱地里宣誓入党
1941年秋天,藁无新(藁城、无极、新乐交界处)根据地成立了一个短期师范训练班,主要目的是培养根据地的地方干部和小学老师。参加培训的都是村里有文化的抗日积极分子,这其中就有郭志。
学习班的课程除了数学、语文,最突出的是政治课,政治课上讲社会发展史,从猿进化到人,还讲社会必然发展到走向共产主义,这样的课程,郭志还是头一回听到,觉得非常新鲜,也很兴奋。
在学校受到的教育,让郭志越来越佩服共产党,能把所有农村群众发动起来进行抗日,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他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1年秋天的一天,一名同学带着一位老师和两个学校干部悄悄把郭志带到村外一片收割过的高粱地里,为郭志举行了入党仪式。
郭志记得,入党介绍人先把油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像挂到高粱秸垛上,像下面还印着入党誓言。郭志说,自从加入共产党后,思想上从没有任何动摇,一心跟党走成为他毕生的信念。
激战晋西北重伤截肢
入党后时间不长,藁无县县委书记亲自找郭志谈话。“他说条件越来越艰苦,县委考虑派一部分学生去组织武装,由冀中军区十七团派来的干部帮助组建‘藁无县保家乡大队’。让我去当四中队指导员,十七团来的一个排级干部当副指导员。”郭志后来才知道,他们组建的是新兵营。
1942年初春,解放军第七分区第十七团接收了新兵营,从此以后郭志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真正的八路军,在团政治处当宣传队队员。
1943年夏天,郭志所在部队到达晋北,在黄河旁一边打仗,一边生产。1946年的一次战斗中,郭志的一条胳膊被炸伤,右手大拇指也被打断。这年秋天,他被调到七连任指导员。冬天,在晋绥地区原平一带的一次战斗中,郭志所在的七连打头阵,配合部队歼敌1000余人。在这次战斗中,郭志右胳膊因失血过多被迫截肢。次年春,郭志从晋绥军区转到冀中区党委。不久,转到地方工作。
幸福生活
新闻联播一天不落
右臂的缺失,并未影响郭志老人的幸福生活。
他每天读书看报,新闻联播一天不落,一天散步两次。闲暇时,郭老还会用左手练习书法。郭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颗也不缺。说起长寿秘诀,郭老笑着说,无欲无求,知足常乐。郭老说:“共产党培养了我一生,我对党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为了党,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档案
郭志
河北藁城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1年入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省委副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第六届副主任、第七届主任。中共九大、十四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