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8月30日电(韩立)“好家伙!终于拍到了!”30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巡护队员邵良鲲和侯忠华对着电脑显示屏兴奋地说,“在这块区域终于看到有大熊猫活动了,看,这家伙在石头边上休息呢!”这时,办公室的所有人都围到电脑前,争着要看看这只夜间活动的大熊猫。
据了解,这是黄土梁廊道自开展保护工作以来,第一次拍到野生大熊猫的红外照片。
这组红外照片是8月中旬拍摄到的,一共9张。从外形和行动上看,这只成年大熊猫非常健康。在下着小雨的夜晚,它时而坐在地上,时而围着石头绕圈,既顽皮又可爱。
黄土梁廊道所在的岷山山系,是野生大熊猫重要的分布区,也是现存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大及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山系。黄土梁廊道起到连接岷山山系北部大熊猫种群的重要作用。对野生动物来说,廊道的作用好比一座桥梁,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交流的作用。
自2002年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四川省林业厅、当地合作伙伴就开始在黄土梁区域开展保护活动,包括社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多次联合监测与反偷猎、不同季节车流量监测以及红外相机监测等。2009年,WWF帮助平武县林业局制订了《黄土梁廊道植被恢复方案》。
“廊道恢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大熊猫利用廊道的决定因素。必要的植被恢复能营造野生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而系统监测能反映大熊猫对廊道的利用状况。” WWF项目实施副总监凌林博士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把这些破碎化的栖息地通过廊道将其连接起来,使被孤立的大熊猫种群可以随意通行,以促进基因的交流。”
据了解,红外相机布设点距盘山公路直线距离约200米处,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许多其它的野生动物活动,包括扭角羚、毛冠鹿、斑羚、雉鹑、红腹角雉等。
“我们相信,通过黄土梁廊道植被恢复方案和廊道管理措施的逐步开展,加上有一条穿过黄土梁的隧道将于2012年6月贯通,盘山公路关闭后,会更多的野生动物将会利用这条廊道。”凌林说。(完)
名词解释:
廊道:指一个被森林覆盖的地区,没有常驻野生动物,但可被野生动物季节性的或偶然的利用以在两个适宜生境中往返活动,是解决当前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
由于自然原因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破碎化的栖息地将大熊猫分割成至少18个相互隔离的孤立小种群,绝大多数隔离小种群个体数量仅为几十只乃至几只,部分小种群面临局部消亡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