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析农村空心化:人走房空普遍 恋土情节弱化

2013年02月03日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学者析农村空心化:人走房空普遍恋土情节弱化
我国留守儿童数量。

  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原因与对策

  李 周 任常青

  消除农村空心化,应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从扩大经营规模和培养新型农民入手,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从开发农业新功能和发展农村旅游入手,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

  农村空心化是对我国农村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概括,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乡土文化缺乏延续性,及由此导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资金非农化和土地非农化。

  影 响

  农村年轻人比例下降。当前,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上的土地承包权供给显著低于需求,通过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性很小,致使广大农户难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由此引发大量农业劳动力外出,部分村庄里的中青年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少。

  村庄建设用地浪费严重。农民外出引起的“人走房空”由个别现象逐渐扩展为普遍现象,导致村庄房屋大量闲置。很多农户改善居住条件时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造成村庄布局混乱。在人口大量外出的背景下,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继续扩大,耕地资源减少和房屋闲置增多并存。

  乡土文化被边缘化。在交通体系改善、人员互动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扩大等因素影响下,外部文化渗透农村的速度加快,乡土文化趋于边缘化,家庭意识趋于淡化,恋土情节趋于弱化,延续几千年的乡土文化有逐渐消失的危险。

  现代生产要素的过度使用不利于农业永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引发农业机械和现代生产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单位耕地上的劳动投入量和劳动强度都显著下降。然而,化肥对有机肥的替代、除草剂对除草作业的替代等加剧了农村土地污染,影响农业永续发展。

  原 因

  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弱。养殖业在饲料结构变化的推动下出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快速转型,而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没有出现对规模化经营有迫切要求的生产技术体系,致使种植业(粮食生产)仍停留在超小规模经营的水平上。农户平均经营规模过小,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致使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不强。

  农户参与整治土地的权益少。村庄布局混乱的表层原因是村庄规划不足、土地管理缺位和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深层原因则是村庄土地整治没有妥善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农户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改变政府是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最大受益者的制度安排,让农户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受益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才会成为农户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觉行为。

  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缺乏有效载体。一方面,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作用下,外部文化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乡土文化被人们下意识地视为可以遗弃的对象;同时,乡村文化精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出走,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导致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缺乏有效载体。

  对 策

  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入手,提高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效率。应根据政府和农户都认可的规划,做好村庄空间布局、产业配置和组织发育工作,促进村庄内聚式发展;创新土地配置制度和管理制度,依法有序推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土地的资产化,使其能产生效益;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杜绝乱批乱占宅基地现象,进行废弃宅基地治理补贴试点,将一户一宅的制度落到实处;探索农村土地整治技术体系与政策体系,特别是可复制性强的整治模式。

  从扩大经营规模和培养新型农民入手,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部分村庄的消失,居住在农村的年轻人减少,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并不是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真正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使务农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使留在农村的新型农民平均素质越来越高,使农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为此,应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保障新型农民充分就业;实施绿色证书制度,把素质高的农村劳动力留下来,进而确保耕地经营权流向技术水平高、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手里;开展全面培训,使新型农民的平均素质显著高于转移人员的平均素质。

  从开发农业新功能和发展农村旅游入手,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积极探寻乡土文化传承的新方式,加强对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物品、民居、民俗、民间艺术、祠堂等的保护,保持和营造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氛围。把文化项目与民生项目结合起来,使乡土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发农村旅游市场,让城市居民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吴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