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族”春节遭碎碎念:催工作 催结婚 催生娃
传统代沟难逾越 “被催族”春节“悲催”
在中国传统新春佳节亲朋好友难得一聚,话题的焦点却离不开“催”。在催成绩、催工作、催结婚、催生娃的同时,“别人家的孩子”愈发频繁地被提及用以对比,同台竞技下“被催族”感到很“悲催”。
“别人家的孩子挣大钱当老板了,你还打着那份一辈子升不了职的工;别人家的孩子结婚了,你都快成“剩斗士”了;别人家的孩子都生小孩了,你还在家当小孩……”最近微博疯转的漫画《别人家的孩子》引起了“被催族”极大的共鸣。
今年33岁的北京单身白领李晴告诉记者,父母最近打电话就两件事,一是谈对象,二是留长发。还经常加一句,别人家孩子生的娃都会打酱油了,你看你……
除了婚姻,拼学历、换工作、涨工资、生孩子成了“被催族”PK“别人家的孩子”的四大内容,基本都是以“被催族”“悲催”收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私企工作的王文说:“家人今年又提起别人家的孩子都考公务员了,让我也换稳定的工作,这样买房子、娶媳妇都容易。”
“被催族”过年被轮番碎碎念,父母也表示很无奈。王文的父母告诉记者,熟人一见面就问孩子挣多少钱,结婚了没,他们也很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且做父母的也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生活幸福。
然而,亲朋好友的“刺激催促”并没催出好结果。“我妈一有机会就提‘别人如何’,忍不了我发火了,惹我妈生气,我再哄我妈,哄好了又催,周而复始,快崩溃了!”李晴说。
学习、求职还能“突击”,可“被催族”的婚姻如何在短时间内催成正果?在宁夏银川市有稳定工作、今年31岁的刘岩已经相了6次亲。“现在找对象是头等大事,其他都得让路,但相亲成功的几率太低了。”刘岩说,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见面,没有任何感情基础,除非是一见钟“脸”,否则两厢情愿的事情很难发生。
“加急时代”考验着长辈和辈之间平等、人性的沟通能力。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惠民认为,对于家长来说,用工资、婚姻等来判断子女成功的硬性标准应该少一些,关心应该多点柔性要素,比如过去的一年子女是否过的快乐?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是否学会了与人相处、如何爱自己、爱他人?应更多地关注子女的努力过程和内心变化。
宁夏社科院社会学专家陈通明说,受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长辈与晚辈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比较欠缺,尤其在婚恋、生育问题上,长辈对晚辈往往干预过多,难免会引起晚辈的逆反心理。长辈应该多学学沟通的技巧,尊重子女的追求和选择。
一些作为子女的网友也自我反省,应该正确对待长辈那些“烦人催促”。“催促”的方式虽然欠妥,但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人情味”,烦闷之余却也有关心的余温。(记者 邹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