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婚礼”:随礼摆酒都有各自微妙心思
秋高气爽,佳节连连,又到了一年里最适合举办婚礼的时候。几乎每个周末,各大酒店门前都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一张张笑脸、一句句“恭喜”、一沓沓钞票……构成了最典型的“中国式婚礼”。而在热闹的背后,无论是随礼的,还是摆酒的,都有着各自微妙的心思。
[吐槽]
“小伙国庆收七张婚宴请柬,卷走一月工资”
“替朋友随礼钱不够,打白条差点闹翻脸”
“工薪族借钱随礼无奈变‘月光’”……
每到婚庆时节,千奇百怪的“随礼”新闻便层出不穷。作为“钱包杀手”,漫天飞舞的婚礼请柬令人大呼hold不住,若再遇到几个“不懂事儿”的,真是连句吉利话都没力气说了。
礼金凶残 “能考虑一下地区差异吗?”
“没钱吃饭了啊……”牛燕在微信朋友圈里“可怜兮兮”地发布了这样一条状态,9月两场大学好友的婚礼,让她的工资理所当然地提前告罄。
随礼,送少了伤感情,送多了伤钱包。最安全的做法当然是看和新人关系相当的人要给多少,大家都给一个相同的数目,而这正是牛燕的压力所在——几个好朋友都在北京工作,只有她在河北的一个地级市。“我们这里普通关系的也就给200,很好的朋友才到600、800。结果和北京的朋友商量,他们都要给1000,那我怎么好意思少给呢?”
牛燕4000多元的月薪在当地而言算是不错,但硬着头皮的“看齐”让她颇为狼狈。“以后咱这随礼,是不是能考虑一下地区差异啊?”
而强中自有强中手,方君和她同在北京的朋友,去年十一期间飞到上海参加好友婚礼时,更领略了一把沪上礼金之“凶残”。
“新娘是初中同学,也是小圈子里第一个结婚的。当时我们大学毕业没多久,经验不足,觉得包个一千元差不多了。结果上海还有两个朋友,各自包了两千!”方君形容自己和北京同去的朋友“当时就震惊了”,在讨论了一番是自己补上一千,还是让上海的朋友收回去一千后,两人乖乖去ATM各自取了钱添上。“人家说,上海价码高,给普通朋友都得一千,像这种认识超过十年的,还不得翻倍?”
因为在婚礼中帮新娘跑来跑去,新娘最后给了四位朋友每人一个800元的红包,这令方君十分庆幸加了钱。“如果只随了一千,人家再给回八百,我要羞愤而死了。”
人生第一份两千元红包送出去,大大开拓和提升了方君的“随礼境界”,也起到了树立“标杆”的效果。“跟她一样程度的朋友,都得这个数。今年元旦,高中的一个好朋友结婚,我同样给了两千。包括关系比较好的几个人,到时候只能更多,不可能少了。”
请柬泛滥 “同事拿着请柬互相问,哎,这谁啊?”
对于好友,即便送得再多,也是真心为对方高兴。哪怕当下有点“肉疼”,至少还能安慰自己,“份子钱就当暂时存款吧”。令人觉得莫名其妙的,是那种完全不熟或者从来不联系的人,突然就伸过来一张“红色罚款单”。“内什么,您也真好意思?”
陈达最近收到了两份请柬,在他看来都颇有“敛财”嫌疑。“一位女同事,办公室跟我们都不在同一层。结果她给他们部门,还有上上下下所有的同事都发请柬了,连刚进公司一礼拜的小孩都有。人家小孩连工资还没拿过,一脸愁容。我们组有同事拿着请柬互相问,哎,这谁啊?”
还有一个超级不熟的同事,已经在老家办了婚礼,要在北京请大家吃饭。不过诡异的是,他们选的饭店都快到东六环了。“我们公司在北四环,好多同事也都住在北边、西边,很少有住在东边的。过去再回来,都不够折腾的,当然不少人就只交钱不吃饭了。”
这种情况说多不多,五六次,一次二三百块钱。但陈达觉得这些钱就算了,将来即便自己办婚礼,也不会因为当初给了钱,就也要给他们发请柬。“目的性太强,我还是做不出那么没节操的事儿。除了关系特别好的,给普通同事发发喜糖,大家说说恭喜的话就可以了。”
从来没有联系的中学同学突然打电话说要结婚,过后又再也不联系;N年前的暑假一起做了一个月兼职的女生,拐着弯通知自己要结婚;以前明明参加过同事的婚礼,结果没过几年人家宣布,又要办婚礼了,二婚……这请柬发的,是不是有点穷凶极恶了?(记者 魏婧 插图 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