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寻访南京保卫战战场遗迹 发现嵌入城墙的子弹
寻找到当年58师172旅守卫的水泥碉堡。 张定胜 供图
南京保卫战是抗战正面战场22次会战之一,1937年12月,中国守军为了保卫南京,和日军展开殊死的搏斗。然而,由于其后发生的南京大屠杀太过惨烈,南京保卫战血战的历史,并不广为人所知。
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南京保卫战留存的战争遗迹正一点点消失。而这些印迹更能从侧面印证那场战役的真实性,
南京市民张定胜组织了一个民间团队,去寻找南京保卫战的战场痕迹,以佐证历史资料,尽量还原历史的碎片。
今年4月,“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成立,目前仅有5人。
有230多处战场痕迹要去寻找记录
从事书法教学的张定胜从1986年开始接触“南京保卫战”,其间接触过很多“南京保卫战”老兵、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这些历史见证人,有很多现在已不在人世了。他告诉记者,当时,他了解过一些资料,但由于那个年代相机、摄像机并不普及,没有条件去留下影像资料,如今想起来,觉得非常可惜。
多年来,他从各类资料中整理出了230处南京保卫战的战争痕迹,他表示将和战迹寻研团成员去一一记录。
根据计划,对于这些战争痕迹地点,张定胜和其他成员将从南京外围郊区逐一寻找记录后,再进入主城闹市区寻访。
张定胜说,作为一场大规模会战,南京保卫战是一个大概念,并不是指局限在南京的战斗,江阴、溧阳、无锡这些地方发生的战斗,也属于保卫战的范围,这些地点的寻找也要同步进行。
嵌入城墙的子弹,印证顽强阻击
“多年来,各种资料对南京保卫战的叙述各异,中日双方历史资料和照片都有一些差错,必须根据文献资料去逐一寻找。”张定胜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的印证,他发现,南京保卫战中,中山门附近的城墙是在1937年12月12日被侵华日军轰开缺口的,而中国守军一直坚守到13日下午。那么,中山门段城墙被日军轰开的缺口在哪?现在还能找到吗?
今年5月,“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的成员开始实地寻访,担任该团顾问的南师大近现代史学者经盛鸿教授也一同前往。根据史料的记载,团员们在中山门外沿着城墙,向南走了大约350步发现,自墙基3米以上的,有一段宽15——20米的墙体是修补过的。这段墙体的黏合材料是石灰黄沙,轻捻即成粉末。这与1939年城墙维修后的验收报告中的记载相吻合。张定胜判断,这里就是当年日军轰开中山门附近城墙,进入南京城的一个“突破口”。
随后,团员们在城墙内侧、“突破口”南侧十米左右不远处的墙体上,发现了由东华门方向射来的大量弹孔。张定胜发现了数枚嵌入城砖的弹头,起出一枚,经测量,发现是7.92mm步枪或重机枪弹头,这和中日双方记载的历史资料非常符合——当年城墙守军退守明故宫机场一线,对突入的日军进行顽强阻击。这些子弹正是中国守军留下来的。
小楼的过往,诉说了一段屠杀
“日军进城后,在光华路附近一座小楼曾有激烈的战斗,而小楼内的中国守军被日军骗出后,全部用刺刀屠杀。”张定胜从侵华日军的一个炮兵士兵留下的日记中了解到,这座小楼易守难攻,为混凝土浇筑,内有地下室,地下室是一个军火库,中国守军弹药充足,日军久攻不下。而后,由于中国守军缺乏粮食,最终被日军骗出小楼。日军之前承诺不杀俘虏,随后却一一用刺刀在小楼前将守军全部屠杀。
根据记载,张定胜最终在海福巷附近找到了这座小楼,这是原国民党工兵学校的旧址,大体上保存完好。根据当时手榴弹爆炸的痕迹,张定胜看出了当时战斗的激烈和日军的残暴。
张定胜表示,南京保卫战很多战场遗迹是可以用来佐证历史资料的,有的甚至比影像记录更有说服力。
“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成员对战迹进行寻找,通常是通过对比各类资料,找出可靠度较高的地点,然后进行寻访记录,对于一些事实有出入的记载,则依靠战迹去辨别真伪。
“南京保卫战距离现在已经77年了,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去寻访这些痕迹,可能就来不及了,我们必须为后人留下日军侵华的这些证据,提醒后人勿忘国耻。”张定胜说。(记者 于峰 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