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官方下载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下载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忘初心!这些年轻人,造就了农业科技的“两弹一星”

2019年06月01日 20:07 来源: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 参与互动 

  46年前,5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为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学校园,冒着严寒、风沙,忍着饥饿、干渴,来到了曲周这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他们立下誓言,不治好曲周的盐碱,不让当地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就永不离开!

  46年后,曲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盐碱窝”。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将曲周当作自己的家,将曲周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他们把心血和汗水抛洒在了曲周广袤的土地上……

  今天,当记者再次站在曲周大地,听老一辈村民讲述当年的治碱故事,跟新一代的农大师生们交流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心得,试图从历史的片段中探寻这一段感人、精彩、传奇的“曲周故事”,感受这传承了46年的“曲周精神”。

  改土治碱,曲周变了天地

  (1973年至1993年)

  出了邯郸高铁站,约一个小时车程,就进入了河北曲周县地界。一路上,良田沃土,绿意盎然。五、六月份,麦田正是好看的时候。

  

  ↑曲周县王庄小麦生产技术田间示范地里的小麦长势喜人。

  站在王庄小麦生产技术田间示范地里,麦子随风摇荡,饱满的麦穗互相碰撞传来的悉悉簌簌声响,仿佛在倾诉着这片土地上四十余年的佳话。

  40多年前,就是在曲周这片土地上,曾打响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治碱战役”。虽然现在的我们,完全看不出过去土地贫瘠的痕迹。

  

  ↑上世纪70年代曲周盐碱地旧貌。

  那时候,在黄淮海大平原上,像曲周这样盐碱灾害严重、低产缺粮的土地,共有5000多万亩。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国家每年都要向这里调入救济粮30亿公斤。当地百姓种不出粮食,都以从土里淋小盐维持生计,光秃秃、泛着白光的土地上,布满沟壑,触目惊心。

  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5名教师组成研究小组1973年来到了曲周。

  “哪里盐碱最严重,我们就去哪里!”几位老师挽着裤脚,住进了曲周盐碱最严重的张庄村。他们吃的是“三红”粮,住的是“三漏”房。碗里盛的“三红”是高粱面窝窝头、红辣椒、红薯面汤。住的“三漏”房,是漏土、漏雨又漏雪。

  

  ↑上世纪70年代,农大教师在田间分析苗情。

  旱涝碱咸怎么个综合治理?农大老师们把实验仪器拿到了田间地头,用细致的记录摸清地下的水盐规律,制定详实的工程规划。

  这里的旱涝碱咸是怎么形成的呢?山区地下径流向平原流动,把山区土壤的盐分带到平原。当水流到平原后流速变慢,地下水位越来越高。如果地下水位超过返盐临界深度时,到了强烈蒸发的旱季,水分大量蒸发,地面就形成了盐碱地。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曲周实验站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季风气候带区域水盐运动规律和“工程生态设计方法”,建立了盐渍化障碍因素(旱、涝、碱、咸、薄)综合治理工程配套体系,完成了曲周北部28万亩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任务。

  

  ↑1979年农业部批准成立新的曲周实验站。

  数据是惊人的!1979年,第一代试验区粮食亩产达到300多公斤,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到1987年,曲周盐碱地面积下降近七成,林木覆盖率增加2.8倍,粮食单产增加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9倍。

  在此基础上,农大师生积极推动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造福黄淮海,成功推动了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北方旱涝和南方红黄壤等五大区域的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为我国区域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彻底扭转我国南粮北调格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2年的碱窝地新貌。

  1993年,盐碱地治理研究成果“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农业科技的“两弹一星”。

  综合开发,曲周换了新颜

  (1994年至2006年)

  尽管战胜了“盐碱恶魔”,但是以辛德惠院士为首的农大人并没有功成身退,而是开启了新的征程,在曲周这片热土上不断探索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致富之路。

  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农大师生团队提出了“农业农村发展三阶段战略”。按照“三阶段”战略,曲周农业发展已经进入综合农业阶段,正在迈向城乡一体化阶段。

  

  ↑1999年辛德惠院士在曲周实验站内的改土治碱石碑前。

  中国农大以曲周实验站为核心,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集科农工贸于一体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土肥、栽培、育种、饲料、食品、蔬菜、果树、信息、农机、生物质、水利等领域不断探索,逐步构建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高效、优质、持久和稳定农业生态系统,推动曲周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等。一系列新品种如农大108、中长绒棉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曲周县农业综合发展。

  

  ↑2003年之后,中国农业大学进一步推动曲周综合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协助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的壮大。

  到2002年底,曲周县国内生产总值218714万元,财政收入88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28元,分别较1973年增长103倍、46倍、117倍。

  

  ↑中国农大在曲周试验区的持续开发与综合发展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6年,“曲周盐渍化改造区高效持久综合农业发展优化决策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盐渍化改造区农牧结合形式、规模和效益研究”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黑龙港上游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研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黄淮海平原持续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面发展,曲周再续辉煌

  (2007年至2019年)

  30多年前,农大老师来到了寸草不生的“盐碱窝”。30多年后,农大老师再次常驻曲周。他们没有住在实验站里,而是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到农民中去,在白寨乡一处荒废的院子里安了家,并给这里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科技小院。

  2009年起,为了进一步推动高产高效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共建“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农大师生深入曲周农村,在科技小院推广技术。

  

  ↑2009年开始在曲周建立科技小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大教授张福锁说,科技小院体系的最大特色是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与“三农”紧密接触。科技小院的灵魂是坚持一个“实”字,即科研人员、科研院所真心实意地为“三农”服务;科技小院体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四个“零”,即“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和零时差”。通过坚持四个“零”,打破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技术转化的障碍,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前衙科技小院。

  

  ↑前衙科技小院照料的葡萄园。

  “科技小院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三月的曲周依然寒风刺骨,没有暖气,没有热水,结冰的自来水管让日常的生活用水都无法得到保障。”2012年3月,当农大学生张晓琳第一次来到曲周科技小院驻村时,心中充满了困惑。在科技小院,她完成了人生许多新尝试:第一次自己做饭、第一次给农民上课、第一次教农民跳舞识字……科技小院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她很快忘却了条件的艰苦,融入了科技小院大家庭。

  据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介绍,科技小院为曲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破解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从2009年到2015年间,曲周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4%和23%,而化肥用量增长很少,实现了区域绿色增产增效的目标,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王庄科技小院。

  

  ↑王庄小麦生产技术田间示范。

  如今,科技小院正走出曲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00多个不同专业不同特色的科技小院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300多名研究生长期在农村、农企一线,“零距离”服务“三农”,成长为“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农业科研人才。科技小院的模式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写入了“全球未来粮食环境发展战略报告”。

  在46年的时光中,中国农大师生在接续奋斗中形成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

  滑动下图了解更多!↓

  

  在曲周精神接力棒的传递之下,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期待曲周更加美丽,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样板。

  记者:常理 于浩

  图片、视频部分资料:曲周县委宣传部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房家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