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易地扶贫搬迁后,他们的致富路还要解决这些“拦路虎”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易地扶贫搬迁后,他们的致富路还要解决这些“拦路虎”
中新网铜仁7月8日电(郭梦媛)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2018年中国有280万人从大山搬到城市,从农民变成市民。但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搬了之”,解决好搬迁带来的就业压力、搬迁户身份认同感、安置区管理等问题,才是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关键。
旺家社区是贵州铜仁万山区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项目,建设住房62栋,承接了思南、印江、石阡三个跨区域县的易地搬迁群众4232户18379人。搬迁后,旺家社区正面临着后续发展问题的种种考验。
“半劳力”、“弱劳力”群体就业难
在旺家社区近2万名搬迁户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2300名,残疾人约300人,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了安置区工作的头等大事。旺家社区党支部书记罗焕楠介绍,在农村,60岁的人依然可以下地干活,但搬到城里后,技术高的工作做不了,企业也更偏向于招50岁以下的壮劳力。没有地又没有收入,成了一大难题。
为此,社区通过政企联合开设“扶贫微工厂”,补贴政策向企业、搬迁户倾斜,可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发放就业补贴,提供岗前培训,吸引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楼上家居,楼下就业”两不误。
对于不能掌握技术的搬迁户,社区就联合企业“送岗入户”,提供保洁员、保安、服务员等服务性岗位;对于有创业意向的贫困群众,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一次性创业补贴、场租补贴等,让他们能在家门口当起“小老板”。
不过,现在社区“微工厂”提供的岗位还比较单一,技术性较低,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我希望能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吸引东部发达城市的大企业到我们这建工厂,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岗位,让搬迁户能更充分就业。”旺家社区工会主席杨东明表示。
搬迁户认同感和归属感低
故土难离,大半辈子的生活习惯一下全改变,搬迁户们需要时间来适应。以前用水井里挑,蔬菜粮食自己种,生活开支结构单一。到城市后,衣食住行生活开销变大,搬迁户一时难以适应。“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是上厕所冲水都要花钱,极个别搬迁户甚至一度拒绝交水费,”罗焕楠说。
为破解这一难题,社区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定期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做思想工作,开展感恩教育,对于确有困难的搬迁户,帮助他们申请城市低保政策和子女教育助学金,使搬迁户能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我希望能增加一些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阅读室等配套设施,让搬迁户像城里人一样下了班能跳跳广场舞、读读书看看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罗焕楠说。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问题之路仍任重道远,旺家社区还在努力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