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市民心结 助垃圾分类“加速”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部门青年党员干部驻点基层一线啃“硬骨头”
解市民心结 助垃圾分类“加速”
每天花4小时上下班,踩着50多摄氏度的路面去村里贴公告,参加一场场协调会聆听村民诉求,每周跑工地查看进展……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下属废弃物管理处的周晟和杨吉祥怎么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像村居委干部那样走街串巷,像施工方那样踏勘现场。
在市民分类热情日益高涨的同时,末端分类处置设施也正紧锣密鼓地加快建设,但推进过程中,不少项目需短时协调各类问题。为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抽调局系统内多名青年党员和干部,驻点各区和老港固废基地等一线,实地调研、倾听民意、协调各方,为垃圾分类处置按下“加速键”。
2小时决定挑重担
周一一早,周晟和杨吉祥又来到松江“天马静脉生态园”跑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工地上,混凝土泵车正在浇筑混凝土。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厂的厌氧罐体,也已基本成型。
驻点前,周晟是市废管处综合监管科科长,杨吉祥是固废设施建管科科员,负责设施建成以后的监管,而对证照报批、环评稳评、建设环节毫无经验。2018年4月底,这批青年党员干部突然接到组织部门的电话,希望他们能为推进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挑重担。
“我家在新客站,目前还没拍到车牌,到青浦要换3辆地铁、骑20分钟车。当时我说要和爱人商量一下。”留给周晟的考虑时间只有2小时,杨吉祥也同样如此,每天往返约90公里。幸好家人都很支持,劳动节一过,两人就分别去松江和青浦两区绿化市容局上班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推进松江天马二期焚烧厂、松江建筑垃圾处置项目、松江湿垃圾处置项目和青浦建筑垃圾设施的建设,以及对青浦湿垃圾处置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几个项目任务重、工期紧、难度大,是难啃的“硬骨头”。
开协调会解答疑虑
垃圾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非常明显,项目涉及两个区、3个镇、15个村、近100个组,第一关就要和百姓打交道。
周晟记得,居民担心焚烧厂建好后,环卫车辆有噪声,垃圾飞扬洒落。他告诉大家,现在垃圾早已不是散运,而是装在集装箱里集运,很多集运车甚至采用两道门设计,杜绝洒落,“带他们到马路上看一下车辆,很多人就明白了。”还有人担忧,焚烧设施的环保是否达标,他们耐心解释,上海环保方面的很多地方标准甚至优于欧洲标准,并建议今后组织村民成为社会监督员,甚至参与新厂的生产管理。
去年夏天,环评要贴公告,周晟担心宣传不到位,骑着自行车在方圆3公里内逐村检查。有个村的公告第二天就被撕掉了,第三方单位觉得“算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周晟却坚持马上再贴:“就算现在看不见公告,但这件事始终要做,一定要充分告知。”
设施开工后,杨吉祥则利用自己考出了一级建造师的优势,时刻把控项目的进度和安全。每周要跑两三次工地的他,有时反会要求施工方放慢速度:“一天打45套桩,太快了,不能为了进度而危及安全。”
沉在一线打通堵点
驻点制度的作用不容小觑。上海天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雷表示,在天马焚烧厂二期前期证照办理以及最近的电力外线配套、青山路大修等事项中,驻点党员协调得很好。而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负责人鲁海霖看来,“快”是最大的感受:“以前有问题要打报告、走程序。现在每个协调会杨吉祥都参加,工程摸得很清楚,有问题马上发专报。”
据悉,今年上海将抓紧建设7座干垃圾焚烧设施、8座湿垃圾集中资源化利用设施和一个填埋场。到2020年底,全市干垃圾焚烧能力将增至2.0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增至0.7万吨/日。
而在此过程中,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参与协调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环评等工作,可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快速专报通道将问题上报市委督查室,打通“堵点”,加快问题解决。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