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含章 112岁大国工匠的精酿人生
秦含章 112岁大国工匠的精酿人生
8月21日上午9时,秦含章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姓名:秦含章
性别:男
年龄:112岁
籍贯:江苏无锡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身份:食品工业和发酵工业专家
112岁的秦含章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去世前半个月出席白酒的品鉴活动,精神矍铄。但不幸突如其来,8月15日下午,秦含章在北京去世。
8月21日,秦含章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挽联评价秦含章是“大国工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曾先后攻克汾酒、茅台的技术难关。他去世后,两家企业均发文悼念。
茅台原董事长季克良在告别仪式现场说:“我很敬佩他,他是一个德高望重、两袖清风的好老师。”
从留学归国到产业报国
2017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110年校庆,110岁的秦含章专程返回无锡参加。
这所学校的前身为匡村中学,由民营实业家匡仲谋创办。上世纪20年代,秦含章正是从这所学校起步迈向世界,并和匡仲谋结下深厚情谊。
从这所学校毕业后,秦含章前往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深造。1931年,秦含章要到比利时留学,匡仲谋资助了他1080块大洋购买前往比利时的船票,还资助了他的学费。匡仲谋在码头送别秦含章时,说了8个字“学成归来,造福桑梓”。
1935年,秦含章从比利时国立圣布律高等农学院毕业,又于1936年到德国柏林大学发酵学院进修。
秦含章学成归来拜访匡仲谋时,时值抗日战争,匡仲谋的生活已经大不如前,寄住在其他人家中。吃饭时,匡仲谋碗里只有一块肉,匡仲谋把那块肉夹给了秦含章吃。2016年,秦含章向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回忆这些往事时,泣不成声。
参加校庆时,秦含章特地从轮椅上下来,走上匡仲谋塑像前的小坡,向塑像三鞠躬,并走上前摩挲塑像面庞。秦含章还为塑像题写了“永远的校主”几个字。仪式结束后,众人将要离开,秦含章特地转身回去向雕像三鞠躬。
在唐江澎看来,秦含章一生都记着匡仲谋送别时说的那句话,投身于学术报国的事业之中。1950年,秦含章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参事、轻工业部参事。1952年5月,秦含章赴欧洲订购甜菜糖厂设备,筹建华北(包头)糖厂。1955年奉命两度到青岛啤酒厂研究啤酒装瓶后的混浊问题,并研究试制啤酒。
1958年前后,秦含章根据轻工业部教育委员会的规划,先后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陆续主持筹建了15所轻工院校,包括无锡轻工业学院。
其实在秦含章前往比利时留学前,匡仲谋就有了创办匡村大学的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迫搁浅。秦含章筹建无锡轻工业学院,“算是把匡公办大学的梦给圆了。”唐江澎说。
突破汾酒茅台技术难关
1960年,秦含章调任第一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所长,1978年担任食品发酵研究所所长。研究所不少重大成果被茅台、汾酒、洋河、红星等企业运用。但当时研究所将科研成果交给了企业,没有跟企业争名利。
1964年2月至1965年5月,从秦含章带队的“汾酒试点”开始,汾酒完成了从传统酿造工艺向现代酿酒工业的巨大转变,对酒的分析达到了分子水平,试点成果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1975年,秦含章负责茅台产品化验分析工作,历时八年,得出结论,因茅台镇特殊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决定,茅台酒不能异地生产。茅台以企业名义发布的悼文中写道:“先生之研究,为茅台酒从最初年产数百吨到今天数万吨之发展,提供科学论据,奠定技术基础,丰碑伟业,时至今日,茅台仍感念在兹,无时或忘。”
告别仪式现场,秦含章的学生、茅台原董事长季克良前来致哀。“我很敬佩他,他是一个德高望重、两袖清风的好老师。”
秦含章还曾攻克青岛啤酒、长城酒厂、张裕葡萄酒厂、苏州酒厂、无锡酒厂、绍兴酒厂的技术难题。
在同事张女士印象里,秦含章是个风度翩翩的人。上世纪70年代在研究所工作时,秦含章会穿着风衣,戴着洋气的巴拿马草帽。
90岁以后,秦含章仍然关注时事和行业发展情况。张女士拜访秦含章时发现,秦含章会把报纸杂志上的时事新闻和行业信息整理出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是一位文理兼通的老学者,文笔也很好。”张女士说。
秦含章退休后创作了不少关于退休生活和行业技术的生动小诗。100多岁时,秦含章还出版了分上下两册的《酒文化小品集》一书。
2019年年初,张女士给秦含章拜年,秦含章坚持站起来和来访者握手表示欢迎,尽管他站得很吃力。来访者离开时,秦含章会起身将他们送到门口:“他对人非常尊敬,让人也尊敬他。”
淡泊名利,生活习惯健康
谈起秦含章的长寿秘籍,小儿子秦大文说,父亲并没有为了长寿特意改变日常生活,一贯遵循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他一生淡泊名利,生活习惯比较健康。”
秦大文回忆,父亲一生从来不计得失,就连自己一个月多少工资都不知道:“发多少就是多少,从来不会数一数或者查一下工资明细。”
秦大文记得,年轻的自己面临找工作,有人劝秦含章说:“你身为研究所所长,按照制度可以把孩子安排进来工作啊。”当时秦含章的回复是,其他人可以按照制度安排子女工作,但我作为所长就是不行,让孩子自己找出路。
秦大文认为,父亲的生活习性也受到继母索颖的影响。索颖生于1922年,是营养学专家,前两年去世。秦大文说,家中的沙发旁,父亲存放有白酒、啤酒、红酒,平时喝的时候,没有什么选择。因为秦大文的生母去世比较早,父亲生活习惯受留学那段时间的影响,也受到继母的一些影响。
秦含章爱喝咖啡吃巧克力,年轻的时候,少吃多餐,一天要吃五顿饭。秦大文说,秦含章早餐通常会用面包机烤两片面包涂上果酱搭配奶酪、牛奶食用。上午10时左右会吃上几片牛肉,高兴的话就坐在沙发上,从沙发旁随意拿出一瓶酒,端起酒盅抿上几口。
到了中午,秦含章会吃一份软米饭、一个豆包或花卷、和一碗排骨汤之类的,菜品一般是一荤两素,豆制品搭配,素菜也要做得软烂可口。下午3点,秦含章会榨一杯鲜橙汁,晚餐就是一碗杂米粥,里边有大米、小米和江米,两个豆沙包,一颗鸡蛋(有时做成蛋羹),还有一份蔬菜泥,或者馄饨、油菜鸡汤面换着吃。
生前留下6000万字著作
中国酒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赵爱民上世纪80年代在轻工业部办公厅工作,当时秦含章是全国人大代表,每年开完会还要给轻工业部几千名干部传达会议精神。后来赵爱民调到了中国酒杂志社,登门拜访了秦含章。
第一次拜访时,赵爱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位老专家竟然住在团结湖一处简易的房子里,兼作书房的客厅仅有6平方米,三四个人站在里面就转不过身来。每次赵爱民问他为什么住在这么小的房子里时,秦含章都会假装没听见。
还有一次,有朋友让秦含章向组织提要求。秦含章说,在他即将退休的时候,组织上已经找他谈过话,问有没有什么要求:“我有房子住,上班有工资,退休有养老金,衣食无忧哪还有什么要求。”
直到去世,秦含章一直住在这里。
也就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秦含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他撰写的科研报告、论文和著作以及与他人合写的书共计40余部,近6000万字。这些大部分都是他在视力受限的情况下完成的。
上世纪60年代,秦含章因病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严重受影响,写作时他左手拿两个十倍放大镜,右手执笔。
为了提升酒的产量和口感,他三度在法国调查研究葡萄酿酒的技术,每一次出国考察,他都会抓紧机会深入调研走访,力求把在国外学到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传递到国内,以便尽快提升生产能力。
如今,他的许多作品成为发酵工业极富实用价值的必备读物,也成为许多院校的教科书和生产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南。
秦含章曾说:“退休后,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兴趣、爱好还没有完全表达,我要继续把我所知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今年7月30日,赵爱民最后一次拜访秦含章。当时秦含章仍能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年龄——112岁,还用带着浓重无锡口音的普通话背了一首古诗。当时秦含章听力、视力都不太好了,但思维还很清楚。接着,秦含章出席了一个白酒品鉴的活动,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8月15日下午,秦含章在北京病逝。
新京报记者 刘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