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索赔”面前,我们果真束手无策?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通过暗访发现,在各大电商平台中,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职业索赔人”,他们自称“吃货”,通晓法律和平台赔款流程,通过关键词检索锁定“目标”,收货后运用“话术”向商家索要赔偿,否则就以留言差评和举报投诉甚至诉讼等方式施压,得手后再将商品转手卖出。
通过钻法律和平台赔款流程的空子来实现“职业索赔”,本质上已经背离了依法维权的初衷,一些职业索赔者为了一己私利甚至不惜动用非法手段。比如针对同一商家连续威胁索赔,最终演变成敲诈勒索犯罪,而一些商家遭举报后连续两年上缴“月贡”。
不仅如此,“职业索赔”还有相应的培训市场。以记者探访为例,在QQ以“退款交流”“退款维权”等关键词搜索,能够找到大量群聊账号,并有完整“教程”出售。在索赔圈内,有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上车”指别人带你一起索赔;“车票”指给师父的好处费;“吃货”指只退款不退货……
对于“职业索赔”,一则要防范。于商家而言,一方面应依法诚信经营,尽量不给“职业索赔”施展拳脚的空间,自身产品和售后服务做到位了,别人才难抓住把柄;另一方面遭遇“职业索赔”或一些消费纠纷时,应主动依法依规解决,避免因“花钱买平安”而陷入“职业索赔”陷阱。
二则要打击。“职业索赔”泛滥不仅侵犯商家利益,且严重挤占基层行政资源。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对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
此外,电商平台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一家电商平台最近正式推出了“职业索赔联合治理工具”,将政府和商家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遏制和打击“职业索赔”、恶意投诉。遭遇疑似“职业索赔”现象的商家,可通过该工具向平台发起举报。这既是对商家合法权益的保护,更是对“职业索赔”的有力回击。
应该看到,随着法律越来越完备,以及市场监管执法力度的增强,靠非法手段牟利将越来越没有市场。各方一方面须坚决抵制“职业索赔”,另一方面也应畅通消费维权通道,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顾此失彼。(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