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贵州“绿色致富路”经验值得借鉴
中新社贵州毕节10月10日电 题:海外华文媒体:贵州“绿色致富路”经验值得借鉴
作者 石小杰
十月的贵州毕节,秋高气爽。毕节市黔西县海子村的红心猕猴桃基地漫山遍野果实累累,空气里弥漫着猕猴桃的清香。
10月9日,来自美国、德国、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海子村,感知贵州乡村的丰收喜悦与乡村美景,他们一边用手机记录自己看到的一切,一边围着村干部提问:“村里的主要产业是什么?”“村里目前的脱贫攻坚成效如何?”“村民的收入怎么样?”
“颠覆了我对贵州农村的认识,太意外了!”老挝资讯网总经理龙攀在参观海子村后说,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没想到贵州农村生活与城市相差不远。
走进海子村,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一栋栋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尽显田园风光之美。
当听到海子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由“烂泥田”变“秀美海子”的故事后。龙攀感慨到:这里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乡村的发展成就让人瞩目。
2015年,海子村启动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按照“富、学、乐、美”的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山上果园、山下菜园”的立体发展格局,村容村貌大幅改善、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实现了乡村“蝶变”。海子村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十佳美丽乡村”和“中国最适宜人居乡村”。
曾经多次来过贵州的北美华人生活新媒体首席执行官李超对记者说,贵州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交通的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贵州交通建设补齐了农村发展短板。
截至2019年5月,贵州省完成近8万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实现了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目标,惠及近4万个自然村寨、1200万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的乡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20年前我曾经从贵阳市坐公共汽车来过黔西县,当时可谓是山高路险,如今走高速公路,通行时间大幅缩短。”站在中建乡月亮湾休闲度假村的观光步道上,李超说道,中国农村的变化很大,生活水平、幸福指数逐步提高,农村有希望。
虽然地处大山深处,但月亮湾休闲度假村的网络信号十分畅通,由中建乡党委、政府研发的“走进中建”网络程序引发海外华文媒体热议。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社长张丹华说,通过这个程序就可以解决在这里的吃、住、游、购、娱,实在是太方便了。
近年来,贵州乡村发生最美“蝶变”,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崭新局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贵州省农业增加值2276.74亿元(人民币,下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6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
马来西亚世华媒体执行董事张聪表示,贵州的乡村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路”,山乡巨变的经验值得借鉴。(完)
专题: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