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钱塘来——“浙”一江 看“两山”
中新网杭州8月15日电(柴燕菲 钱晨菲 徐翘楚)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15年来,其萌发地浙江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演绎了无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诠释。
阅读浙江故事,阅览一江之变便是捷径,也是窗口。钱塘江流域作为该省八大水系之一,也被称作浙江的母亲河。在该流域上下,从优先发展数字经济的城市产业路径选择,到护美绿水青山让民众获得金山银山,再到“两山”理念融入乡风文明和精神文化,“浙”一江凝聚着“浙”里风采,亦能洞见美丽中国的发展范式。
清晰定位:经济发展以“绿”为基
“今年一季度企业业绩增长40%,二季度增长约39%。”游步东是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矽力杰)CEO,受疫情影响,不少行业近乎停摆,而其公司表现却颇有突出重围之势。
游步东将业绩的亮眼归功于全球服务器市场需求的扩张,5G技术驶上“快车道”后,数字经济迎来更大机遇,实现逆势增长。“上半年,我们企业发展增速是近5年最快的一次,增长率重回快速增长时期。”
从2008年成立到今年入选亚洲最大的独立模拟芯片设计公司,十余年的乘风破浪,矽力杰以全球领先的小封装芯片跃身行业“领跑者”。而这,也是钱塘江流域下游的杭州数字经济风生水起的缩影。
上半年,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杭州实现生产总值73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同期,该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833亿元,占GDP比重为24.8%,增速达10.5%。
从年度看,数字经济对杭州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连续多年超过50%,其能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亦是“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结果。
细梳历史脉络,该市也曾因工业发展而陷入烦恼。“老杭州”范能清楚记得,因为纺织、造纸企业集聚,流经杭州市区的京杭运河杭州段曾污染严重。“很多年前苏杭之间有班船叫‘苏杭班’,人们常说在船上闻到臭味了就是到杭州了。”
“两山”理念指引下的杭州,在治理污染的基础上,开始了在外人眼中属于“不按套路出牌”的改变——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该市没有按当时各地的主流做法继续发展重化工、制造业,而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和金融;后致力于把互联网变成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
面朝大运河的杭钢集团就是在这一时期“重生”:企业关停了半山钢铁基地,建起了1700余亩的数字经济特色小镇——杭钢智谷。多个数字经济创新项目在这里孕育成长,昔日的“黑金刚”转身变为“绿富美”。
从实施“天堂硅谷”战略,到将信息经济列为一号工程,再到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以及“全球移动支付之城”“云计算之城”“人工智能之城”成为城市标签,十余年来,杭州的产业结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实现了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发展。
这是一座城市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独特诠释。
景美民富:从怨声载道到面露喜色
在钱塘两岸,“两山”理念更带来着景美民富的民生图景。
在钱塘江流域中游的富春江段,曾默默无闻的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近年因擦亮了环境底色频频出现于聚光灯下。
青山盘绕在侧,全长174米的堤坝横亘在宽敞而清澈的壶源溪中央,蓄水池被建成一个个半弧形,水流随着阶梯状的堤坝流下,层层叠叠的“龙鳞”激起阵阵水花。
绿水青山间的龙鳞坝,不少游客挽起裤腿,下水嬉戏,言笑晏晏。
面露喜色的不仅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有当地村民。70岁的童金玉家在坝边不足100米。龙鳞坝成为热门休闲地,是他此前不敢想的,其以“穷山恶水”“灰头土脸”形容村中原先的面貌。
“我们村距主城区约80公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小时候山上因为乱砍乱伐光秃秃的,水土流失很严重。后来村里为发展经济,沿溪建了硫酸锌厂、造纸厂、镀锌厂,因污水乱排溪中再也找不到石斑鱼了。”童金玉回忆,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村里人兴建土窑,最多者家中有20多个窑,一个窑3天可以产2吨多的碳,空中黄烟弥漫,村民怨声载道。
如今,依偎当地自然生态,曾搬去富阳城区生活的童金玉回乡盖房,准备于此养老。“儿女都很喜欢现在的绿水青山,一到周五就赶回来过周末。”
“清澈的溪水来之不易。”湖源乡党委书记凌涛说,顺应百姓呼声,湖源乡大力推进“五水共治”,部分河段属劣五类水质的壶源溪被列入整治目标。当地投入近十亿元治水,关停了壶源溪沿岸64家污染企业……
2018年小城镇综合改造号角在“龙鳞坝”所处的新一村吹响,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仅2018年,当地动员民众3000多人次,开展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畜禽乱养、杂物乱堆”等乱象治理工作,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销号卫生死角500余处,清除陈年垃圾1500余吨。
绿水青山在,小康入梦来。新一村人叶伟平从没想到自己会在40多岁的年纪迎来首次创业。她把家中的老宅重新修葺,崭新的民宿于今年5月开张迎客,吸引着来自全国的游客,常常一房难求。营业仅3个月,民宿已创造了十余万元的营业额。
“旺季时,龙鳞坝每个周末的总游客量在5万人次以上。村中的农家乐从原来的3家增加到24家,新增精品民宿15家,可以满足2000名游客的接待量。2020年上半年,区政府更是投入1000余万元用以完善周边旅游配套。”在凌涛看来,各地游客能于此享受山水、不虚此行,当地民众能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经营自己的“小红火”,便是把全面小康之梦写于绿水青山之上的绝佳体现。
这是乡村、民众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获得感所在。
乡风文明:环保理念入人心
如今在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成为厚植于民众、社会的文化内核,和合之美于潜移默化中被无限放大。
在钱塘江流域上游的新安江段,建德市桂花村就是借力生态嬗变擦亮乡村善治“金名片”的“示范生”。
“桂花村美呀,桂花村美,美酒美菜桂花村人美……”走进桂花村,村民自创村歌绕耳。“绿富美,大家创;志愿者,人争当;搞卫生,家家忙;片长制,责任当……”根据村规民约浓缩的《桂华辞》彩绘于村道两旁的院墙之上。
“在桂花村,‘人人都是保洁员’,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村。”桂花村党总支书记蒋益民介绍,人和景美的桂花村也曾“脏乱差”。
“以前村中的保洁工作是个公益岗位,为8名残疾人保障就业,但环境却不容乐观。为应付上级检查,我们还会额外支付费用请村民们‘突击’打扫。”让蒋益民等村干部感到头疼的是,虽村里的保洁费支出近20万元,但民众却不珍惜环境,干群之间还因劳工关系生出嫌隙。
各方面的情况交杂在一起,让村干部不得不另寻新路。后来,在“两山”理念越发普及的背景下,“人人都是保洁员,卫生村民自己干”的主意由此提出。村干部以村道为“经脉”,在行政图上划分了12个片区,并选拔片长负责所在片区的卫生工作。原来用于支付保洁员的钱被分摊到农户家里,购买扫把等清洁用具。
村民余正富便是其中一位片长。“呼吁村民都动起来,说实话刚开始压力不小。我从搞干净自家门前开始,并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对片区村民卫生包干范围进行分工,定期组织村民大扫除,清理垃圾死角。”
改变发生于潜移默化中。片长带动,村民加入,在全民参与下,不再聘请保洁员的桂花村绿水青山渐复归:从村民打扫房前屋后、看到垃圾随手捡起、做好垃圾分类,到集思广益,把“巴掌地”改建“微菜园”、布景假山池塘装扮美丽庭院,如今的桂花村,一张张庭院美图在持续秀起。
蒋益民惊喜地发现,不仅是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村民自治成果也随之萌芽。2019年,12个卫生片区划分升级为片区理事会组织,小微权力下放到片区,开展微走访、微服务、微调节、微疏导、微巡防,实行村民代办制,从而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村”。
以“两山”理念为基础,善治之路的如火如荼使当地的乡风文明有了巨大转变:曾因征迁工作矛盾不断的桂花村2019年调节矛盾纠纷仅32起,调解率达100%。村民幸福指数连续保持在98%以上,该村向着“人和为桂,村景如画”迈进。
风自钱塘来,细看“浙”一江两岸,15年“点绿成金”的故事正在上演,“人与青山两不相负”的约定亦常述常新。(完)
社会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05日 14:55:21
- 2025年01月05日 13:37:24
- 2025年01月05日 13:36:06
- 2025年01月05日 12:49:33
- 2025年01月05日 09:45:09
- 2025年01月04日 21:31:11
- 2025年01月04日 19:33:17
- 2025年01月04日 19:33:09
- 2025年01月04日 18:57:37
- 2025年01月04日 16: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