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临桂五通农民画:洗净泥手拿起画笔 画作销东盟
中新网桂林9月11日电 题:广西临桂五通农民画:洗净泥手拿起画笔 画作销东盟
作者:谢璞骅
五通是广西桂林市临桂区的一个千年古镇。自明朝始,当地农民即以绘制门神、财神等挣钱养家。抗战时期,各类战地圩集画展在这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上世纪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这块热土的艺术种子生根、开花、结果。当地部分农民开始放下锄头,拿起画笔,通过父传子、夫教妻、友帮友,村民相互学习的方式从事绘画,该镇逐步成为广西农民画最大的书画市场。农民们用长满老茧的手,描绘出文化脱贫的时代华章。
五通农民画以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法为基础,画面内容以桂林山水、少数民族人物、花鸟风情为主,构图饱满、夸张,色彩鲜艳。2019年,全镇专门从事绘画的农户有1000多户,农民画师达4000多人,书画销售收入达3.3亿元人民币,占据桂林市自由书画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新兴产业之一。
曾经的五通,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当地村民用“生于农家,几代未出庄稼地。自小家贫,三世同堂未觉寒”描述当年的贫困状况。第一批“放下锄头”的农民画师李玉成清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五通雨水不断,他借钱种的一大片甘蔗和蔬菜地全部被淹,顿时全家生活几乎陷入绝境。
随着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桂林市瓦窑旅游书画市场建成和壮大,擅长画梅花的五通农民画师陈良生兄弟,敏锐地觉察到桂林市书画市场的商机。他俩试着将自己的作品拿到桂林市场上卖,马上就脱销了。以此为契机,五通农民世代传承的美术细胞被激活了。他们洗净沾满泥土的双手,拿起画笔,专心从事农民画的创作。90年代初,打小爱在地上写写画画的农民李玉成,开始学习绘画。经过勤学苦练,他画的第一幅水墨画卖了7元,这让他喜出望外。
经历数年的发展,五通农民画逐步形成了三种生产模式。即农民专业从事作画,集中画一个画种的模式;半农半画,农民画师向画坊主人交货的模式;成立画坊,根据市场行情承接订单,雇人绘画的模式。与此同时,五通农民画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发展“瓶颈”。表现为分散经营,各自为阵;模仿为主,创新缺失;商品画多,具有艺术收藏价值的作品较少。
针对五通农民画出现的新情况,自2014年以来,中共临桂区委、区人民政府密切联系本区文化扶贫、文化脱贫的实际,制定了《“农民书画”可持续发展建设标准》,将五通农民画产业纳入临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规划,区财政投入资金2886万元,建设义江缘农民画展示长廊及“五通农民画培训中心”。五通镇党委政府将提升农民画艺术水平和培育农民画市场与脱贫攻坚的战略任务结合起来,一间间画坊变成了一个个“扶贫车间”。镇里邀请广西、桂林市的美术家、教师免费给贫困户传授绘画技术,面向社会免费开设绘画培训班,提高农民画师的审美意识和绘画技能;鼓励年轻农民画师走出五通,赴北京、杭州、桂林等地拜师学艺,提升艺术素养。
在区镇党委、政府持续支持和精准帮扶下,五通农民画的艺术水平、创新能力和“造血”功能得以提升。有的农民画家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农家妇女画师沈运香用树皮、猪皮、牛皮当画布,在她的笔下,被称为“中国民间油画”的“三皮画”绽放异彩。五通镇成了声名远扬的“广西民间特色艺术之乡”。被中国美协、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品牌价值的提升,促使五通农民画走出桂林,销售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城市和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在完成国家脱贫攻坚目标的战略任务中,被誉为“扶贫车间”的画坊,带动五通镇36户贫困户通过绘画脱贫。2019年全镇每户农民仅绘画一项收入约2万元。五通镇残疾人张志辉,双手仅剩一根手指,生活极度贫困。当获悉绘画可以谋生,在母亲的带领下一头跪在李玉成膝下,期望拜师学画。为了教授张志辉,李玉成也尝试着单指拿笔作画。今日的张志辉不仅能独立作画,还当上了老师,教授学生,过上了以前想不到的小康生活。
大塘村村民陆凤竹,双腿残疾,家庭负担很重。在镇政府的精准帮扶下,安排她向农民画师蒙秀英学习山水画。经过数月的磨砺,她的作品已开始被市场所接受。对此,她说尽管“学画的过程很苦,但获得的回报很甜”。(完)
- 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19:28:23
- 2024年12月22日 18:26:01
- 2024年12月22日 17:05:36
- 2024年12月22日 16:58:29
- 2024年12月22日 16:51:33
- 2024年12月22日 13:38:29
- 2024年12月22日 12:19:32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