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浙江“移民村”的减贫故事:荒山缓坡蹚出致富路

浙江“移民村”的减贫故事:荒山缓坡蹚出致富路

2020年10月05日 14:02 来源:雷竟技平台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浙江“移民村”的减贫故事:荒山缓坡蹚出致富路
    鸟瞰乡村。 孙晶 摄

  中新网绍兴10月5日电(记者 项菁)中秋国庆假期,浙江绍兴嵊州海拔百米的前岩新村迎来不少外地游客,看看百亩大竹林、体验乡村采摘游,让这个小山岗热闹非凡。

  然而鲜有人知道,这个村庄只有“63岁”。20世纪50年代末,因建设水库的需要,前岩村的200多户村民移居到百米高的小山岗。在这片荒山缓坡上,勤劳的村民开荒山、种果树、修建路、开民宿,靠双手因地制宜蹚出一条致富路。

  1958年年底,当地政府为了解决周边村民的喝水问题,将原本处于水库底部的200多户村民转移至海拔百米的小山岗,移民后的“前岩新村”成为了嵊州市惟一一个整村搬迁异址重建的村子。不过,当时的小山岗只有一个畜牧场,村民们只能暂时住在猪舍和猪舍的管理用房里,或者走向山外投亲靠友。

  “没有粮食、没有生产工具,什么都没有,很穷。”陈土生就是当时被“移”到小山岗的一位村民,他回忆,为了谋求生计,村民们动起了“靠山吃山”的念头,根据当地黄土坡地的实际情况,他们借来劳动工具,开垦荒地种起了番薯、土豆、玉米等粮食,度过了最初饥荒的日子。

鸟瞰乡村。 孙晶 摄
鸟瞰乡村。 孙晶 摄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开拓产业,村里的部分人开始承包无人问津的荒山,起早贪黑开垦土地,种植青梅、桃子、李子、笋等作物。“当初刚投产时,连管理成本都收不回。”今年72岁的赵张法就是当时村里的一位“时势英雄”,不过起初也遇到很多烦恼,比如大青梅的价格波动很大,最低的时候一斤只卖到0.28元。

  虽然创业热情遭受打击,但彼时,赵张法分析后认为,“水果等特色效益农业一定是村民致富的出路。”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赵张法很快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果木大户”。看到身边的人尝到了创业的“甜头”,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若要富,开荒山种果树”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变大,村民们奔小康的盼头越来越强,这片荒山坡地上的村民也不甘落后。

  20世纪90年代开始,前岩新村一些头脑活络的村民不再把眼光仅仅聚焦于眼下,而是通过大户带小户的“抱团”方式走出山村,有的外出创业耕耘自己的事业,也有的将本地种植的苗木销售至大江南北。

  如今,前岩新村形成了竹笋、水果、花木三大产业,其中水果种植面积约700亩,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果木专业村”。该村党总支书记赵志军介绍,近年来,该村不仅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诸多在外创业的乡贤也积极“反哺”家乡,为村民致富出谋划策,“如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4500元左右,比最初翻了20多倍。”

  今年9月,前岩新村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该村决定继续朝着乡村旅游的方向上发力,还将通村道路硬化、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基础设施完善等几桩村民牵挂的大事提上日程。眼下,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村老年活动中心”正在改造提升中,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将有助于村民们居家养老,提升“家门口的获得感”。

  从“穷得叮当响”到“果木专业村”,60多年的时间里,前岩新村村民不怕穷、不怕苦,从无到有走出了农民创业增收的致富路。(完)

【编辑:周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雷竟技平台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