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沙滩”里的“拓荒者”:书写“金沙滩”蝶变史
(中国减贫故事)“干沙滩”里的“拓荒者”:书写“金沙滩”蝶变史
中新社银川10月13日电 (李佩珊 石羽佳)“看到自己带领乡亲们建设发展起来的小镇,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10月12日,站在自家刚刚翻新过的院子里,看着镇区一排排崭新的房屋与工厂,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书记谢兴昌告诉中新社记者。
中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有效减贫的同时,中国探索出了一套解决反贫困难题的“方法论”。这其中,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1996年,福建和宁夏两省确定对口扶贫协作帮扶关系,首项工作是在玉泉营经济开发区移民点附近建设新的移民示范区。这个地方,便是闽宁镇(曾为闽宁村)。24年来,宁夏南部山区极度贫困的西海固地区贫困民众迁移到贺兰山脚下银川河套平原上的闽宁镇,这里已有6.6万余名移民脱贫致富走向了小康。
谢兴昌是从固原市西吉县搬迁至此的首户人家。“从广播里听到国家出台的有关移民政策后,我十分激动。从前一直思谋着搬出大山,改变靠天吃饭的苦日子。如今,机会来了。”1997年,谢兴昌带着五名老乡寻找吃饱肚子的出路,辗转来到了闽宁村。
当时,那里还是一片荒滩,气候非常恶劣。
修建住房、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引黄入滩……乡亲们一步一步克服着各种困难,在闽宁村扎下了根。搬迁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村子从几十户发展到了几百户。有着6年从医经验的谢兴昌,还在刚到闽宁村时瞒着家人多盖了3间房,建了村里的卫生室。“父老乡亲们缺乏医学知识,我有这方面的专业特长,既可以为他们治病,又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大家都把我当成了一家人。”1998年,谢兴昌成为了闽宁村村支部书记。
随着房子陆续建好,村民们有了生活的基础。但那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500元(人民币,下同)。谢兴昌决定发展产业,带着他们一起富起来。
也是在同一年,在福建省的菌草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帮扶下,村里组织建起了几百个蘑菇温棚,当时一个棚能就有3000到7000元的收入。另外,谢兴昌还带头种植枸杞等经济作物,带领大家参加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鼓励民众自主创业。随着各类产业的不断发展,闽宁村规模也不断扩大,到2001年,由原来的1个行政村发展成5个行政村,闽宁镇正式设立。
20多年过去,闽宁镇民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依靠“输血”到如今的自己“造血”,从过去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粒跑”到如今已开发出种植、养殖、劳务、光伏、旅游等多个特色产业,家门口有幼儿园、小学、中学,镇上建了县级卫生院……这个昔日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移民搬迁而来的贫困民众,在待开发的荒漠沙滩上开辟出了一片“金沙滩”。
“大家的房子从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又从砖瓦房换成了板房,如今变成了二层小楼房。房子换了四次,生活也跟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不等不靠也不要,只要勤快不偷懒,到处是挣钱的机会。”20年后,谢兴昌又担任了闽宁镇福宁村村支部书记,期盼着能带领乡亲们在2020年走向小康之路,“养殖种植产业链的延长、酒庄旅游、直播带货……都是我们的发展新方向,只要大家学到了挣钱的技术和本事,小康生活就近在眼前。”(完)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19:28:23
- 2024年12月22日 18:26:01
- 2024年12月22日 17:05:36
- 2024年12月22日 16:58:29
- 2024年12月22日 16:51:33
- 2024年12月22日 13:38:29
- 2024年12月22日 12:19:32
- 2024年12月22日 10:11:46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