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采访见闻:行走观美景 惠民谱新篇
中新网10月15日电(房家梁)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约古宗列盆地,其蜿蜒向东流经九个省区,哺育着一代代沿河儿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日,记者实地走访青海、四川、河南三省,眼见一幅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治理持续发力
抚平母亲河流域“伤疤”
流淌在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草原的黄河,被当地人称为“玛曲”,她在广袤无垠的原野蜿蜒环绕,形成“黄河九曲第一湾”的壮美景观。风光优美的若尔盖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然而,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生态脆弱区,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和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多年来存在草原沙化问题。
为了与沙化“争夺”绿色家园,林草工作者创造出“高山柳沙障”治沙方法。当地常见的高山柳枝条被编成一个个长四米、宽两米的长方形栅栏式屏障,牢牢扎入沙土中。屏障内部还要植树种草,以达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目的。记者远远望去,山坡之上仿佛披着一层抵御沙化的“铠甲”。
在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治沙点,县林草局生态修复股助理工程师涂胜介绍称,该地流动沙地经过综合治理后,沙海明显被固定住,流动沙源蔓延趋势得到遏制,草原植被盖度已提高到30%—40%。
“沙化土地完全变成土壤,不敢保证需要多少年。”涂胜说,“但我们会努力确保治理后的土地基本恢复草畜平衡状态,能够进行正常放牧,尽力抚平母亲河流域的‘生态伤疤’”。
沿黄河顺流而下,告别辽阔的川北草原,来到温婉的“北方水城”——河南开封。“一城宋韵半城水”赋予了这座城市诗意的注解,然而曾经,河道淤积、水体黑臭等生态问题却影响了它的“颜值”。为此,开封西湖风景区、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等生态治理项目被提上日程。
2009年起,开封市政府以黄河黑岗口调蓄水库立项,规划并建设了主湖面成龙形、面积近万亩的开封西湖风景区工程。开封西湖将新老城区的水系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水系生态系统,做到“以水润城”。此外,开封市将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建设实施“十湖连通”工程,涉及湖面14.6平方公里,通过新修河道连通十个市区内主要湖泊,同时对湖岸进行生态化修复等工作,努力实现“死水变活”,为市民创造优良生活环境。
经过治理,河道死水“活”了,黑臭水体“清”了,河岸乱堆乱放的垃圾越来越少了。记者所见,开封市内“一渠六河”绿水漾清波,鱼儿游浅底,亭台楼阁与绿叶繁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流动多姿的立体生态长卷。
“以前这里遍布养殖场、建筑垃圾、饭店,污染很严重。如今河水清了,环境好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在开封西湖景区游玩的市民祁长明表示,如今的生态建设越来越好,实实在在地造福了老百姓。
水利工程防洪兴利
“悬河”变“幸福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水少沙多是黄河的显著特征,泥沙多年沉积,导致下游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成为地上“悬河”,历史上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
“今年洪水频次比前两年要多一些,但因为在汛前充分腾出了库容,我们面对洪水心中是有数的。”谈及黄河防洪防汛工作,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工程师张建生如是表述。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处,建成已近20年,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张建生介绍,尽管今年小浪底已先后迎来了几次洪峰,但均在可控范围内。按照原设计,今年小浪底水库75.5亿立方米的设计拦沙库容就将全部淤满。不过,由于这些年上游的环保工作到位,植被不断恢复,使入库泥沙大量减少,加上水库自身的排沙功能,目前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量仅为31.46亿立方米,有效防范了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过早淤满,大大提升了防洪功能。
小浪底水利枢纽根据上游来水和蓄水情况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冲刷下游河道泥沙入海,使下游悬河形势得到有效缓解。不仅如此,小浪底水库利用调蓄水量实施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济淀,实现黄河跨流域调水,提高了北京、天津、河北等区域的用水保障率,还为下游生态湿地修复创造了条件。
与小浪底有所不同,黄河流域的另一项水利工程——拉西瓦灌溉工程主要发挥引水灌溉作用,让当地群众摆脱了“守着黄河没水吃”的困境。
登上拉西瓦灌溉工程引水渡槽,黄河上游清冽的河水从脚下潺潺流过。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李占彪表示,黄河流经贵德县近80公里,但该县耕地主要在海拔2200米以上,黄河在2200米以下,需要用水只能通过提水灌溉的方法,耕地浇灌成本较大,水量也不足。
直到2019年,拉西瓦灌溉工程干渠正式开闸放水,这种眼睁睁看着黄河水流过却无法有效利用的困境终于得到解决。李占彪称,拉西瓦灌溉工程渠首高程2440.38米,渠尾高程2391.81米,落差48.57米,可充分利用拉西瓦电站形成的水头优势,从拉西瓦水电站预留农灌口取水,将原有的提水灌溉变为自流灌溉。
“以前用提溉的方法,一亩地每年的浇灌费用为180元,变为自流灌溉后只需要17元,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李占彪介绍,拉西瓦灌溉工程已改善并新增灌溉面积20.02万亩,彻底解决了贵德县河阴、河西、河东、常牧、新街5乡镇,87个行政村,8万人的灌溉问题。
记者来到贵德县河阴镇童家村村民李秀萍家的玉米地,谈及农田灌溉的新变化,她欣喜地说:“以前是靠天吃饭。需要浇水的时候,全家人都出动,渠里就那点水,自己不抢就要被别人收走。现在就不一样了,想什么时候浇就什么时候浇。”
特色产业红红火火
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田间地头一片片火红的线辣椒映入记者眼帘。当地农户正三五成群,埋头采摘线辣椒。得益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循化线辣椒色泽鲜红,香味浓郁,是当地农户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今年我们种植了300亩线辣椒,每亩产量2300斤,以今年的行情看,市场上能买到5元一斤。”海东市某农产品加工公司负责人苏小真告诉记者,当地企业积极助力循化做大做强相关产业,与种植农户签订了长期供需合同。
“通过合作,农户收入渠道增多,收入也逐步增加。”苏小真透露,目前,除了土地流转后集体分红,当地农户还能够通过在基地打工获取工资收入。基地不仅种植线辣椒,还同时种植了花椒、核桃,“(基地)目前固定用工20余人,农忙季节整个基地聘用人员能达到92人,每人每月能收入2800余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当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对红线椒、花椒等产品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拓宽农户收入渠道,助力居民致富奔康。”苏小真说。
除了农业,民族特色手工业也是黄河沿岸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记者来到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镇白河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见到藏式手工艺品作坊的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制作“吉祥娃娃”。飞针走线之下,一个个身穿民族服饰,佩戴精美饰品的玩具娃娃呈现在大家眼前。
白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慧玲介绍称,娃娃制作者多为当地留守妇女、贫困户等,“(手工艺品制作车间)带动的就是我们妇女劳动力就业,助力精准扶贫,手工坊现在有近60名留守妇女上班,灵活的就业大大增加了她们的收入,我们这里的工人最高一个月可以挣5000多元。”
“吉祥娃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以精湛的工艺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被形象地称为“草原小精灵”。“2019年,我们镇‘吉祥娃娃’的全年销售收入突破了50万元人民币。”张慧玲说。
除了藏式手工艺品作坊,白河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还建起了乡镇电影院、藏药藏浴中心和民俗博物馆等,吸引四方游客来此参观休闲,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走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如今,沿黄省区百姓还在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黄河故事”。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设施建设抑或产业经济发展,均是如此。未来,黄河的治理、保护与开发将继续以促进“人水和谐”为目标,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1日 16:37:12
- 2024年11月21日 16:25:57
- 2024年11月21日 15:52:13
- 2024年11月21日 09:58:08
- 2024年11月21日 09:48:12
- 2024年11月21日 09:19:50
- 2024年11月21日 08:13:46
- 2024年11月21日 07:26:09
- 2024年11月20日 20:42:06
- 2024年11月20日 20: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