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是清明节成为公众假期的第一年,人们利用这一公众假日纷纷前往各类公墓祭扫先人,而抛弃祭祀陋习、文明祭扫已成为越来越多北京市民的自觉行为。 中新社发 任海霞 摄
|
4月4日是清明节成为公众假期的第一年,人们利用这一公众假日纷纷前往各类公墓祭扫先人,而抛弃祭祀陋习、文明祭扫已成为越来越多北京市民的自觉行为。 中新社发 任海霞 摄
|
中新社北京四月四日电 题:文明祭扫风行京城 全家老小齐上阵
中新社记者 杜燕
菊花、百合等一束束鲜花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帖子,取代了冥币、纸汽车等大物件,就把一份儿哀思传递给了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在首个清明“小长假”里,文明、环保的祭扫之风正吹遍整个京城。
四日,坐落在北京丰台区南侧的思亲园,七点刚过就在阳光明媚中迎来了第一批扫墓市民。园内桃花盛开、清泉潺潺,迫不及待欲开屏的孔雀吸引了不少扫墓者驻足观赏,让庄严、肃穆的陵园多了份儿温情。
那边,一家老少十一口都来了。如此大规模的“扫墓团队”,在园内并不少见,包括一些步履蹒跚的老人。这一家,有忙着清洗墓碑的,有给墓碑挂花的,还有在碑前摆点心。六、七年没给老爷子扫墓的女儿掏着点心,愧疚地留泪。她说,好几年了都是在京的兄妹们代自己来扫墓。今年清明放假,三日晚就从山东济南赶到北京,要亲手“喂”父亲他老爱吃的,尤其“在清明节给老人家端杯酸奶”,实现父亲病危时被儿女忽略掉的小愿望。
园内刻着近四百个历史典故和成语的骨灰墙前,一位中年男子在“水滴石穿”下,拉着女儿先向父母遗像鞠躬,再讲述老人家艰辛的一生,他希望女儿能有“水滴石穿”的精神面对生活中可能的困境。思亲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堵一百五十米长、七米高,是园内新建不久的、可容纳二千多骨灰的儒家文化骨灰墙。目前,陵园在树葬、花葬基础上,将大力推行这种占地少、又有内涵的文化葬。他说,这种安葬方式也让祭祀活动变得简单易行,“只要一束花或一份来此的心意就够了,环保、文明还节俭”。
“清明的日子,我望见蝴蝶飞;远行的父亲,走进时断时续的梦境。”一位网上祭扫者在netor网写下对已故父亲的怀念。如今,中华殡葬网等成了很多京城人士寄托哀思的地方。只要把故者的生平和照片放在网上,他们就有了永远的网上家园,亲属可献花、点歌、上香,免费送上深情祝福。
一些公众祭祀活动也悄然搭上“文明车”。继三日北京举行了一场大型的“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中华文明、唱响时代强音”的清明诗会缅怀先烈外,包括宋庆龄故居在内的北京八所名人故居四日起,采取“鲜花代门票”的形式,让游客在追思先人、跳出“小家”局限,用鲜花表达悼念之情。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