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苏中农村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虽然漂亮气派,却很少有农民光顾,成为“闲置房”。
有一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盛夏的夜晚总要来得晚些,快7点了,某富裕村800多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里,被聘负责看管的刘国兴大爷估摸着不会有什么人来了,就收拾收拾准备回家。刘大爷告诉记者,他们这个中心建成快两年了,配了农技学校、法制学校、人口学校、文明礼仪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学校、阅览室、乒乓室、棋牌室等20多个公共服务项目,但除了刚开始的一两个月,还有就是上级来检查或有人来参观比较热闹外,平时很少有人来,大多时候基本空关着。就在刘大爷准备回家时,邻村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利用太阳落山的清凉,抓紧服务中心配套的篮球场施工的最后冲刺。根据县里的部署,全县210个村年底前将实现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为何热热闹闹建成的公共服务中心却遭遇农民冷落?记者调查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其共性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公共服务中心从当初的创新到如今的推广,政府的扶持引导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眼下不少地方将此上升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硬”指标,有的地方还搞标准、规模以及功能“一刀切”,超出了一些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实际承受能力。一些地方也根据各村经济实力差异,将服务中心分为一类500平方米、二类350平方米、三类不低于250平方米标准进行建设的,但对于那些目前连河道、危房、道路整治改造都未完成的经济薄弱村来说,即使房子建成了,内部设施也无力配套,中心只能成为“摆设”。
其次,服务项目的设置,过于仿效城市文明,“洋”气十足,“农”味不够,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公共服务中心都设有阅览室、乒乓室、棋牌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老干部之家;法制学校、文明礼仪学校、就业创业培训学校甚至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等,其功能几乎覆盖了致富、就业、教育、娱乐、健康、安全等现代都市生活的全部领域,其中像现代远程教育,即使当今城市社区服务中心也是“新生事物”,应用尚不广泛,况且乡村呢?记者在某经济实力雄厚的省级示范村看到,在其现代气派的公共服务中心范围内,还建有两个标准篮球场,由于日晒雨淋,四个球架均有不同程度锈迹。一位村民反映,除了当初市里在这里组织过一次农民篮球赛外,就再也没人碰过,而那场所谓的农民赛,球员实际都是借来的学生,真的农民哪会那玩艺。
第三,也是关键一条,组织满足农民实际需要的活动少,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农民需求和城市居民需求尚存在很大差异。相对于那些远程教育、健身活动、礼仪规范等“洋”花样,农民更希望小病就诊服务不出村,购买农资和日用商品不出村,农技咨询不出村,大宗农副产品销售不出村,矛盾调解不出村。事实上,有没有“抓”农民心的活动,是乡村服务中心“冷”还是“热”的关键。刘国兴大爷告诉记者,他们中心的健身设备和城里社区的没什么两样,可农民整天在农田里劳动就是最好的锻炼,哪里还会再往健身房跑。他们的图书室面积不小,书也不少,但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书太少,一年到头并没多少人来看。和刘大爷他们村的服务中心相比,启东和合镇裕丰村公共服务中心显得很不起眼,但自去年10月份以来,该村几乎每个月都要在这里为农民举办一次高效蔬菜栽培技术培训,每次都座无虚席。农民高兰英告诉记者:“村里的每次蔬菜栽培技术培训我都参加。在农技干部的帮助下,去年我种植4亩出口蔬菜净收入近2万元。”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如何走出建时热热闹闹、用时冷冷清清的尴尬境地。有关专家认为,在其规划、建设和应用管理过程中,注重联系农村实际、倾听民意,增加农民话语权,至关重要。包括各地政府在内必须明确,建设乡村公共服务中心,不是兴建行政大楼,而是要帮农民架起联系桥梁;不是改善村组办公条件,而是要向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不是要成为门面摆设,而是要帮助农民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不是应付上级考核,而是要在农村传播先进文明。说到底,乡村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主体和收益对象都是农民,如果其建设和管理全是领导干部自说自话,游离农民实际需求,最终必然沦为“花架子”。(记者 陈明)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