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铁台中站转搭出租车,得花上四五十分钟,才能来到巨大集团总部所在地——台中大甲。很难想象,从一家籍籍无名的自行车代工厂发展成为以“捷安特”品牌风行两岸的自行车龙头企业,巨大集团的“中枢”在过去38年里从未离开这个小镇。
在今年1月起实施的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清单中,有17项涉及自行车及相关零组件,大部分都将在2年内实现出口大陆零关税。作为领军企业,巨大集团自然列入了记者走访台湾企业的名单。
“ECFA对‘捷安特’以及台湾自行车工业上下游业者,都有正面影响,而且这个时机非常好。”巨大集团执行长罗祥安对记者说,ECFA的利多不只体现在降税上,更在于代表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正常化和制度化,障碍性因素的逐步消除将有利于企业优化两岸布局,进一步提升效率与竞争力。
罗祥安继而细说起“捷安特”的两岸策略,故事还要回到大甲小镇。1972年,“巨大机械”诞生。初期代工事业的艰辛促使企业在1981年创设了“捷安特”品牌。1992年,集团在江苏昆山“落子”,开始书写深耕大陆市场的“台商传奇”。
“我们去大陆的时间比很多台商要晚了几年,但与当时多数着重代工外销的台资布局华南不同,我们选择在华东落户,以兼顾内、外销。”罗祥安说,从“登陆”之初,“捷安特”就“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大陆市场”,从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都着力甚深。
18年过去了,如今巨大集团在大陆昆山、天津、成都、上海等地已开设7家工厂。2010年,集团总产量达到550万辆。其中,在大陆生产430万辆,在台湾生产100万辆,在荷兰生产20万辆。从产值金额上看,大陆生产基地所占比重达40%。
去年,“捷安特”在大陆市场的销量突破180万辆。罗祥安说,大陆自行车年销售总量约2800万辆,主打中高档车型的“捷安特”在数量上的市占率并不高,但以销售额计算则占到10%到15%。
罗祥安还很骄傲地说,2004年“捷安特”获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对我们的肯定”。据了解,针对销售与服务,“捷安特”在大陆还设立3家分公司,销售点更多达2800多家,其中自营店有60家。
“深耕两岸”是正积极转型为“自行车生活完整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巨大集团长期的经营策略。罗祥安还告诉记者,“捷安特”在两岸都积极推广自行车文化,还成立了旅行社,去年就接待了七八个大陆团来台进行自行车环岛旅行,今年预计会达到20个团。
“我们一直都很认真地在两岸布局,大陆是我们最主要的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获利来源,而台湾作为总部所在地,则主导行销与研发,并生产技术难度大、单价高、销量少的高端产品。”罗祥安说。
他认为,ECFA早收带来的降税利好,有利于集团在台湾生产的高单价自行车扩大销往大陆,而在大陆生产或采购的零组件、半成品也能更便宜地回销台湾。同时,更需要看到的是ECFA所涉及的非关税因素,即体现了长远看来两岸经贸互动更趋自由的前景,“这对我们在整体的经营布局上有很大好处”。
罗祥安举例说,巨大集团在两岸的布局各有侧重,之前由于一些障碍很难使生产要素高效流通。未来可以预期,两岸基地的资源优势可以真正顺畅地整合起来,避免徒增成本,从而在终端上为两岸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一家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两岸分工将更加紧密,在经营策略上思路也会更加开阔,竞争力优势会更加稳固。”罗祥安告诉记者,他去年底接任台湾区自行车输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后,常和岛内同行说的三句话是“深耕台湾”“立足大陆”“骑遍全球”。“现在有了ECFA,这三句话就可以更好地去落实了。”他说。
罗祥安还表示,ECFA也有助提升两岸自行车同业的分工合作水平,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力。他说:“兄弟联手打开世界市场,应该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十多年前,“捷安特”跨足大陆,罗祥安见证了大陆自行车工业以及市场的发展变化。每年都要去大陆七八趟的他觉得,自己“跑得还不够”,希望未来能更深入到大陆各地去了解不同的区域市场。
谈到未来,罗祥安充满信心。他认为,大陆正在兴起的运动休闲潮流和着力推动的节能减碳战略,都是“捷安特”以及台湾自行车工业同行发展事业的大好机遇。“两岸经贸更加开放,两岸交流更加顺畅,都是有好处的,都是有利的。”罗祥安说。(记者 陈键兴 李惠子)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伦】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