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12日在参加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欢活动时强调,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
寄望青年,也是寄望通过文化的交流,达成文化的认同。在联欢活动现场,我们看到了汉字书法篆刻、藏族唐卡绘画、甲骨与石刻传拓、传统茶艺表演、木版水印书画、景泰蓝制作技艺、青铜编钟演奏、“圆明园九州清晏”数字复原视频……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文明深厚。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华夏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曾长期隔绝,“盈盈一水间”却只能是“脉脉不得语”,导致一些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在民族和文化认同上产生了偏差,影响了两岸交流的深入,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因此,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年对文化的认同就显得尤为迫切。欣慰的是,迄今规模最为盛大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便于两岸年轻人在体验中交流思想,融通情感,彼此倾诉,相互砥砺,共同谱写一曲中华文化传人的青春之歌。
文化交流要有亲近性。在展示与体验的诸多优秀文化项目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有泉州提线木偶戏。都说闽台之间具有“五缘”优势,在两岸规模空前的青春聚会上,再次得到了生动地体现。提线木偶戏不只是闽南地区一种古老的戏种,而且流传到台湾地区业已久远。“两岸渊源一线牵”。这种文化交流上的亲近性,更有助于文化上的认同。也正缘于此,当联欢会开始时,两岸歌手联袂演唱的一首闽南语歌曲《天顶的月娘》让两岸年轻人无不动容。诚如一位台湾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初台湾“八八水灾”的时候是用这首歌曲来安抚灾民的心,后来大陆发生地震时候,也唱这首歌,让我们感同身受。用我们最熟悉的闽南语歌曲来诠释,令人动容。文化交流还需要双向参与。在这次文化交流的“嘉年华”中,有来自台湾的“电音三太子”,这种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流行于台湾民间,深受台湾民众喜爱。应当说,台湾在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融合上有着独到之处,值得大陆方面的学习借鉴。文化认同还在于互动。有互动,才能加深了解,消弭误会,扩大共识,增进感情。令我们感怀的是,新华社刊发的联欢活动的一帧照片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电音三太子”表演结束时同扮演者击掌互动,这一精彩瞬间感染现场的观众,我们通过照片里的张张笑脸同样受到感染。
随着两岸人员往来日趋热络,怎样让“三通”逐渐迈向第四通“心灵相通”、“感情相通”?从根本上说,应是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在交流形式上把握两岸青年群体的代际特征,突出时代性和互动性。只有不断加强两岸青年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才能真正建设好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携手开辟两岸关系、民族复兴的未来。(戎章榕)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