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士谈破解两岸富春山居图到大陆合璧难题
资料图:2011年6月1日,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举行。在本次合璧大典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与后段“无用师卷”实现360年来的首次合璧。《富春山居图》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赵振清 摄
关于《富春山居图》在大陆的合璧,司法免扣押的确是个问题。但在文化界人士看来,总有其他变通方法,比如到第三方展出,或是共同办展。
就像温总理所说,五十年的政治阻碍不了五千年的同源文化。
虽然现在,"无用师"在那头,"剩山"在这头,但是,相信终有一天,"缺月重圆会有时"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这是当年台湾日治时期,台中一位著名诗人林朝崧在《送吕厚庵秀才东归》中留下的名句。时隔近百年,2012年3月14日,一位古稀老人深情地在一个特殊的地点读出这两句本已快要湮没在历史尘埃的诗,人们再次想起了林朝崧,也又一次更深刻地记住了《富春山居图》。
2011年6月1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晶华宫为一幅特殊的画作迎来了一次盛大的开幕——“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同年10月27日,由中影集团、凤凰卫视、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等单位联合摄制,投资过亿的电影《富春山居图》在杭州举行开机仪式。
然后,一夜之间,《富春山居图》的邮票从发行初始的三十四元涨到八十八元,而且还在继续看涨,缔造了邮市的又一个传奇。紧接着,中国玉雕刻画大师邵忠田宣布,为了《富春山居图》闭关一年,将用罕见的纤维玉为其雕刻一幅特殊作品。
究竟是什么魅力,让《富春山居图》从官方到民间,从文化界到收藏界,一致“大痴”?这幅画卷的魔力究竟源自何处?
所谓富春在水一方
“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
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傅申有名的“三句话富春”。
“生于庚寅年”,年近八十岁的元朝画家黄公望怀着对山水寄情、对挚友无用师的深沉情谊,高龄创作,历时七载于庚寅年成此大作;三百年后的庚寅年,明代收藏家吴洪裕因为对这幅画太过于挚爱,临死前竟执意要将此画焚烧殉葬,是为“毁于庚寅年”;同样是在庚寅年的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会上的恳切期盼,让《富春山居图》彻底从一件艺术珍品升华为两岸相连的文化象征符号。
这样一幅画卷原本意寓山水祥和,怎料命运坎坷,屡遭世事变迁。其中《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竟有三百六十年,未能完璧。
画作虽在第二个“庚寅年”因吴洪裕子侄“火中救画”未遭彻底焚烧厄运,却从此画分两段,前一段《剩山图》经年徜徉民间,最终由名画家吴湖帆割爱赠给原作地浙江省博物馆收藏;而后一段《无用师卷》则集“三千宠爱”入藏清宫,成为乾隆皇帝的掌上明珠,后于1933年,在日寇大军压境华北不保的乱世时分南迁,漂泊十五年后落户台湾。
从此,《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隔海相望。
“画犹如此,人何以堪?”本是同根,长久离分。
曾经,明末小朝廷偏安台湾,两岸一度分离;清末甲午海战,中方失败,台湾被割让日本,两岸再度分离;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三度分离。
有时候,在水一方是种意境;有时候,却是一种痛苦。于是,才有了,乡愁。
但使三生盟片石,不应一步阻雷池
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合璧展上,有一位从杭州赶来的老人,颤颤巍巍在自己买到的同名纪念封上,恭恭敬敬抄了一首余光中的《乡愁》。他说,乡愁不止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和一湾浅浅的海峡,更是一幅长长的画卷,多想看到这幅画卷2012年的时候能完璧在大陆。
有这个心愿的,不止这老人一位。许多因为“富春山居”而成“图痴”的社会各界人士为其奔走多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先生。
从2001年到2011年,为了促成合璧展出,刘长乐先生先后在两岸奔走三十多趟,横跨民进党、国民党两段执政时期。利用凤凰卫视、凤凰网开辟专栏、制作专题,千方百计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凤凰卫视、凤凰网的特殊平台,用文化概念来连接两岸,尽力促成各方共识。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周功鑫女士说,为了《富春山居图》,刘长乐实在“痴”进去了。
然而两岸因为政治、历史、法律和其它遗留问题,小小的一次“合璧”展,一直迟迟不能实现。刚开始是因画作真伪问题掀起了讨论,后来是两岸博物馆就合璧具体事宜不能达成一致,甚至还有来自某些方面无中生有、借题发挥的阻碍。
但是就像某报发表的一篇深度评论所说,两岸同源同宗,迟早有一天是要“叶落归根”的。这一点如同瓜熟蒂落,毋庸置疑。
正如《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如刘长乐先生般的“富春大痴”们,十年的努力和积蓄,有时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契机。
2010年3月14日的总理答记者问,在答台湾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说:“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八十四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这个理通情更浓的强有力契机,加上浙江博物馆方面表示,“只要能促成合璧,《剩山图》过去没有任何障碍”,最终促成了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的“台北合璧”。
温总理说,我不相信,五千年的文化和人之常情,敌不过五十年的政治遗留。
然而,还不够。
文化应该是双向的相互交流。台湾同胞有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了完整的《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的时候,大陆的同胞千里迢迢跑到台湾去感受合璧。正如抄写《乡愁》的那位杭州老人,多少同胞们殷切希望《富春山居图》在大陆也能进行展出,多么期待《无用师卷》“回趟家”。
只可惜,这个心愿恐怕暂时还无法实现。
抛开政治因素不说,两个最为现实的问题摆在这个美好的“回家”愿望面前:一是台湾方面强调要遵循司法免扣押的法律,但是大陆目前没有这个法律,担心文物展出时可能会有争议;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七十件文物内定为“限展国宝”,展出是有期限的,而且按规定有些不能出馆,其中就包括《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