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台湾雪山隧道事故的惨痛考验
台湾宜兰雪山隧道7日发生追撞火烧车事故,酿成2死多人轻重伤的惨剧。台湾《新生报》今日刊载社论表示,从这次雪隧事故可以发现以前多次演练成效并没有发挥出来,期待高公局、公路监理单位、公路客运业者、货车业者及全体驾驶人能够记取教训,做好本身的工作,遵守交通规则,共同维护雪隧行车安全。
全文摘编如下:
从这次事故发现一些现象值得探讨。首先人性面动人故事,首都客运司机叶传清,背着七十八岁阿嬷安全离开隧道。葛玛兰司机刘信智,成功疏散车上多名乘客,负责、勇敢精神令人敬佩。一对情人携手逃离现场被送医院,表示要结婚互爱一生,令人感动。
其次雪山隧道防救灾演练在这次事故却破功,浓烟并未能依原设计由垂直导坑往上抽离,水平导坑也未能发挥救灾的功能。另外火灾浓烟把照明系统全部破坏,紧急照明也未发挥功能。隧道一片漆黑,洒水系统也未发挥。总之;原设计隧道防灾系统完全失灵,值得高公局全面检讨。如果错误在设计的顾问公司或施工营造工程公司,则高公局应找专家鉴定再追究责任及聘请律师依法求偿事宜,交通主管部门应通令岛内各隧道主管单位严格检查隧道防灾系统,以避免类似事故再度发生。
另外一个全面性课题,爆胎是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厢型爆胎车司机曾振泰事后表示没想到酿大祸,胎纹深度不足,车主常忽略其严重性,当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爆胎,可能造成连环大车祸,雪隧内爆胎去年有286件,可见其严重程度。一方面希望车主在行车前要经常注意轮胎胎压及胎纹深度,一方面也要求监理单位在车辆检验时严格检查胎纹深度。这样多管齐下,才能避免因胎纹深度不足造成爆胎车祸之事件。
当然很多人检讨此事故,会怪罪或将责任套在高公局将雪隧限速提高到90公里/时,其实依雪隧设计线形或几何条件,速限90公里/时是合理,但事故发生是行车间距不足,反应不及,才造成首都客运追撞前车,汽油外泄,引起火灾。安全行车间距,目前雪隧规定小客车至少要保持50公尺,大客车保持70公尺,高公局建议利用左侧消防栓50公尺间距做为参考。但实务上,这种安全行车间距是太理想化,很少车流能够维持此安全行车间距,如果维持此种安全行车间距,高速公路车流量大幅降低,会发生严重塞车现象。事实上高公局对此安全行车间距也仅供参考,不会严格去做执法的标准,另外可能路面油渍,也会增长煞车距离,高公局应定期清洗雪隧路面油渍。
这次事故另一项课题即防灾演练的问题,雪山隧道防灾演练频繁,但没有切中要害,形同表演,防灾演练应该类似作战、演练逼真,对各种情境,都能充分掌握,若实际发生时自然就可掌控真正情势,让伤亡数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演练后检讨也很重要,发现缺失或设备不足,应立即改善。我们从这次雪隧事故,可以发现以前多次演练成效并没有发挥出来。高公局应在这方面更加用心细致的去做好雪隧防灾演练。
总之,这次雪隧火烧车事故,造成惨痛灾难,我们期待高公局、公路监理单位、公路客运业者、货车业者及全体驾驶人能够记取教训,做好本身的工作,遵守交通规则,共同维护雪隧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