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世代丧葬 偏好海葬和树葬
中新网7月27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每年有15万余人往生,过去习俗以土葬为主,造成乡下村庄出入口意象,就是葬得大小不一、方位各有不同的坟场。在地窄人稠的台湾,死人还跟活人争土地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时下海葬、树葬等环保自然葬法已渐成新世代“送行”做法。
海葬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后来逐渐演变为海军人员在舰艇上死亡举行仪式。陆地上往生者的海葬必须先进行火化,再把骨灰洒在外海8海里的海域上,因为人体火化温度是800至1200度,任何有害病菌、病毒无法存活,只剩无机物碳酸钙,不会造成水质污染。
这种回归自然殡葬方式,是彻底解决土葬占地方法,其实也是节约殡葬支出作法,至少不用买坟地、纳骨塔位,先省个20、30万元(新台币,下同),如果再环保一点,连烧纸钱、纸房子等仪式也省略,新思维“送行”方式可能会让殡葬业萧条。
树葬、花葬也是环保自然葬法,屏东县九如乡长许重庆争取700多万元,在乡立纳骨塔设置“植存区”,造景如一般公园,早晨、傍晚还有人前往运动,他率先将亲人骨灰埋入,不立碑、不烧金纸,相当环保,九如乡民免费、外乡镇民众1万元,让尘归尘、土归土,回归大自然。
许重庆表示,树葬仪式很简单,乡公所会提供环保罐,这类环保罐埋在土里,在一年内会自然氧化,亲人骨灰也就回归自然,与大地同在,另类想法则是提供花、树养分,让亲人藉树木重生。
他说,九如乡纳骨塔“思亲园”因地点及环境清幽,树葬推出后颇获好评,目前第一期已经额满,第二期还有近5000位,乡公所计划明年推动基教督专区,让各种信仰的民众都有安息所,也让恐怖阴森的乱葬坟场,变成清静公园化的绿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