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二代在大陆:随父辈到重庆 梦想与考验并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台商勇敢地跨越台湾海峡来到重庆投资创业。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很多台商二代也跟随父辈的足迹前来投资兴业,续写传奇。重庆成了他们闯荡的新天地。他们大多是70后、80后,是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台湾创业新青年,被喻为“新台闯”。今天,重庆晨报走近这些“新台闯”的身边,发现除了梦想与收获外,他们其实也经历着各种考验。
文蛤大王的儿子沙区卖小吃为省钱扛百斤重货物挤公交
代表人物:戴崇轩 年龄:29岁 背景:台湾文蛤大王之子
1984年出生的戴崇轩,有台湾四大名校之一成功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历,父亲是是台湾的文蛤大王,供应着全台几乎1/3的文蛤,但小戴没有在当地找一份高薪厚职的工作,也并没有打算继承家业,而是选择了来重庆创业。
怀揣12万元来渝创业
“老板,我要小S爱吃的甜不辣!”“我要林志玲吃的花枝烧!”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起,沙坪坝南开步行街的“我爱台妹”台湾小吃店,来点餐的学生络绎不绝。这里正是戴崇轩的店铺,加上他自己,一共有3个员工。
“三年前和叔叔第一次来重庆考察,本地人的消费实力让我大吃一惊,一份套餐卖25元,重庆人想都没想就点了。”小戴说,这让他下定了来重庆创业的决心。
怀揣12万元现金,2011年3月,戴崇轩租下这个7平米的空间开店营业。不过,前半年他只卖饮料,生意很惨淡,有时每天收入只有70元。直到半年后变脸引进台湾小吃,生意才开始好起来。
当时,为了节约每一分钱,戴崇轩每周坐公车去盘溪批发市场购买米、油等原料,每次要扛100斤的货往返,也没钱租仓库,原料只能储存在自己租住房家中的大冰箱里。
变成无辣不欢的重庆人
去年,除了沙坪坝店,他还在大学城开设了另一家分店,两家店每月营业额可达15万元左右。“我想,自己和老一辈台湾商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年轻敢闯。他们做事比较谨慎,而我只要看好,就会立刻行动。”戴崇轩说,目前,他在沙坪坝汉渝路、西永陈家桥附近又开了两家新店。
来重庆两年多,戴崇轩由一个滴辣不沾的台南青年,演变成了每餐无辣不欢的台湾重庆人。“火锅、烧烤、串串,沙坪坝附近的店都被我吃遍了。现在我店里的台湾小吃,也增加了辣与不辣两种口味。”小戴说,他还交了个重庆女朋友,准备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
像我父亲这样把一家老少都带来重庆的还真不多见
代表人物:黄光志
年龄:38岁
背景:年代厨卫少东家
重庆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每年都在吸收新鲜血液,去年新任的副会长之一,年代厨卫总经理黄光志只有38岁。
在此之前,黄光志在台湾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做财务管理工作。而他的父亲黄锦勋在重庆则更为有名,曾担任重庆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多年,直至去年才卸任。 1993年,黄锦勋来到重庆成立了一家注册资本2000万元人民币的“理想液化气公司”,成为最早落户重庆的台资企业之一,随后又创立了台湾年代,以卖燃 气灶起家。
一家老少都到了重庆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越来越大的市场,让黄锦勋感到管理上力不从心。黄光志敌不过父亲的劝说,在子承父业的心理下来到了山城,“在重庆做生意的台湾人很多,但像我父亲这样把一家老少都带来重庆的还真不多见。”
刚来重庆,无论是气候、饮食习惯还是朋友圈子,对黄光志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找不到归属感。“但是,我告诉自己,必须要融入本地生活方式,跟本地人交朋友,才能更彻底理解他们的想法。”他说。
作为台商二代接班人,辛苦常常不足为外人道。黄光志笑称,当年29岁的他,到大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托原料供应商晚点收款,因为当时年代厨卫的账有点乱,很多经销商的钱收不回来,公司资金出现缺口,他差点想把公司结束掉。
重庆人看广告决定消费
现在,年代厨卫在出租车的椅背、重庆卫视以及移动电视上都在刊登形象广告,一年下来的广告花费就有数百万元。“刚开始,父亲很不理解,我干嘛要花这么多钱打广告,不过,重庆的消费者真的是看广告来决定消费的,有广告登,他会觉得这家公司有实力,值得信任。”黄光志说。
广告效应开始缩短和消费者的心理距离。黄光志表示,刚来时,年代厨卫的现金流比较混乱,但现在已走上正轨,去年一年销售额有1亿多元。
在台湾不需要更多商业应酬 重庆人更爱在酒桌上谈生意
代表人物:彭健嘉
年龄:36岁
背景:台湾热水器鼻祖世家
来渝之前,彭健嘉在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一家IT芯片设计公司担任工程师,薪水颇丰。被问到是当上班族幸福,还是老板比较幸福?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上班族,因为压力没这么大。
在别人眼里,彭健嘉有个成功的舅舅———百吉热水器董事长李文勋,他们的家族可谓台湾热水器行业的鼻祖。1977年出生的他在台湾工作了七八年后来到重庆,现在担任百吉集团董事长助理,负责日常经营管理。
两地的文化差异太大了
对彭健嘉来说,虽然现在少了台湾白领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无奈,不需要自己去租房,不需要考虑怎么跳槽,但他内心却仍有纠结与压力。“刚来重庆很不适应,因为大 陆文化和台湾差异太大了。”他举例说,像重庆人就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而在台湾,自己只需要做好分内事就好了,不需要更多的商业应酬。
不 过,彭健嘉也很能理解老一辈台商的创业艰辛,他对记者说,既然过来了就不后悔,目前准备跟着舅舅慢慢学,积累自己在大陆的人脉关系,然后让公司得到进一步 发展。老一辈指引了企业的前进方向,而至于传统产业升级这条路究竟怎样走,彭健嘉说,只有靠自己慢慢摸索,就像当年舅舅一步一步走的创业之路一样。“我比 较喜欢用数据说话,希望在管理层面能够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成立“小联合国”棒球队
与老一辈台商平时多 应酬不同的是,重庆新一代年轻台商的业余生活显得更健康。“台湾人都爱打棒球,来到重庆后,我们在沙坪坝也组建了一支红蚂蚁棒球队,现在有20多人了。” 彭健嘉笑称,这支棒球队堪称“小联合国”,里面除了几个同样在重庆打拼的台湾好友外,还有重庆本地人,以及来自多明尼加、美国、日本等地的朋友。
此外,玩微信和Facebook,也是彭健嘉的一大爱好。“看到好吃的美食,我就喜欢拍下来,用微信推荐给大家。”他说,自己曾在黄泥塝吃过地道的重庆老火锅,还一口气拍了好几张照片,发给在重庆的台湾好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