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徐莉佳毕业论文研究奥运冠军 暂时没有退役打算

2012年12月17日 14:40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同样在大海上追风逐浪,帆船冠军徐莉佳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底的共鸣是如此强烈:“我们都探索大海,但我不像他那样置身外海、深海,也很少经历他那样的狂风暴雨,我的船上也没有老虎,真幸运!大海有良善美丽的一面,也有波涛汹涌的一面,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和少年派比较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受的苦不算什么,更该珍惜这一切。”

  对于25岁的上海姑娘徐莉佳来说,伦敦奥运会夺金后的经历,也像是一段人生旅途的奇幻漂流。

  转变金牌的甜蜜烦恼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无名氏,大隐于市。”这个想法,从徐莉佳赢得伦敦奥运会帆船金牌的那一刻起,变得不再现实。

  徐莉佳曾和孙杨一起参加活动,目睹粉丝的热忱和疯狂,她暗自庆幸自己不像孙杨、林丹,他们几乎失去了自由。

  原以为这半年可以安心回归校园,但徐莉佳却发现自己不得不常常抛头露面。她的手机每天只开半个小时,集中在这段时间来处理学业之外的事情,但仍旧应接不暇。

  在市民运动会的闭幕式上,徐莉佳客串主持。头天晚上背好了串词,第二天忘了大半,男主持金炜鼓励她:“用自己的话说下去就行。”闭幕式结束,又冷又饿的徐莉佳准备吃早饭,但忘了关话筒,幸好金炜及时地提醒她把话筒关掉,一场虚惊!

  在国际帆联的年会上,徐莉佳穿着靓丽晚礼服领取“最佳女运动员”奖项,去爱尔兰领奖之前,平日不爱打扮、不爱逛街买衣服、奉行“衣服够穿就行”原则的她发起了愁,最后在南京东路的一家婚纱店淘到了合身的礼服,才算松一口气。

  在某次国内的颁奖典礼上,徐莉佳旧伤未愈的腰承受不住漫长的候场,只能找地方躺着,高跟鞋只穿了一会儿,穿惯平底鞋的双脚就磨红了。

  谈到这些甜蜜的烦恼、新鲜的尴尬,徐莉佳说:“以前只知道奥运冠军光鲜亮丽的一面,真正体会后才发现这个人群有各自的烦恼。我们需要非常耐心地去参与活动,接受访谈;放下自我去服务大众,甘于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跟大众互动、传递爱心。我不想频繁出现在公众场合,但我拿了金牌,就多了一份使命,推广帆船,激励青少年更多地参与运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徐莉佳爱读书、英语好,这让她在中国奥运冠军中别具一格,冠军的光环挤占了学习时间,令她有些痛心:“现在年轻、记忆力强,我正处在学习最有效的年龄段,系统学习、积累知识是最重要的,但现在我的个人时间少了,社会活动多了,系统学习的难度增大,更要见缝插针般地去抠时间学,比如旅途中、活动等待的时候,都不能浪费。”

  面对全新的经历,徐莉佳“就当自己是个实习生,我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优秀人群,向他们学习。大家对我的要求也并不太高,我自己不怕丢脸,放开去做,做最好的自己。”

  学业冠军帮她做问卷

  “你最近在看什么书?”这可能是记者们最爱问徐莉佳的问题。

  “咪蒙的《守脑如玉》。”徐莉佳笑言,这是本“八卦搞笑的书”,她刚刚去海南听国际仲裁讲2013到2016年帆船比赛新规则的课程,这本书对她而言,就像是一股清新的空气。“为了准备毕业论文,我也看了一些一本正经的书,比如英文版的《With Winning in Mind(胜在心态)》,我还读了一些中外奥运冠军的传记,李娜和林丹的传记都读了。”

  从9月开始,徐莉佳就着手准备毕业论文了。她在2006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读书,6年来,她抽空就来学校上课,成绩优异,学分也修得差不多了,她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优秀运动员后奥运时代的自我管理》,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正是奥运冠军。

  徐莉佳的问卷专业细致,共向奥运冠军们提出了61个问题,涵盖了“奥运期间的经历”、“夺得奥运冠军后一年中的生活”、“获得奥运冠军后的运动水平和比赛状态”、“对优秀运动员未来的建议”等方面。徐莉佳率先把这份问卷做完,然后向自己认识的30多个新老奥运冠军发去问卷,或者约好面对面采访。

  最终,徐莉佳回收了20多份问卷。经过3个月的奋战,论文初稿已经出炉。有时候,徐莉佳一写就是半天,“训练的时候,腰和膝盖很难受,在船上总是平视和抬头,颈椎没问题;看书、写论文太久,颈椎受不了,腰伤也令我不能久坐,有时候写着写着,我就趴在床上写一会儿。”

  如果顺利,徐莉佳明年就能毕业。在校园里,徐莉佳常能碰到运动员同窗,“老师推荐我去听姚明上的一些课,姚明学的是经济专业,但他的有些课我很感兴趣。上课的时候,有时候我会碰到刘国梁、王励勤……”

  徐莉佳告诉记者,在上海运动员里,她和同样来自长宁区的王仪涵最熟悉,王仪涵在伦敦拿到了羽毛球女单银牌,很失落,徐莉佳说,“我们有共同语言,经常互相激励。奥运会后,我们通过微信和电话聊了很多次,每次都能聊半个小时,她比我能侃多了,我把书上看到的一些心理暗示、自身态度的知识告诉给她,她现在也常和我分享读书心得。”

  未来等待爱情的降临

  “现在是热潮期,明年开始,随着伦敦奥运会的远去,会慢慢淡化。”这是一个对名利有着清醒认识的女孩,她的生活因金牌而改变,“但金牌没有改变我的内心。”

  这些天,她仍旧乘坐地铁在上海穿行,只不过,有时路人会认出她,用手机悄悄拍下照片发微博,徐莉佳的爸爸打趣女儿:“你不用告诉我你要去哪里,我上网就能知道。”

  这半年,远离训练场的徐莉佳,每天在健身房锻炼1个小时。因为学校的课程很少,所以她不住在学校,她说,能天天和家人一起吃晚饭,很开心、很知足,妈妈择菜、爸爸烧菜、她洗碗,她所享受的,正是一个上海三口之家的恬淡生活。

  想到过完年就要恢复训练,她有点憷头,“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了!每天要在健身房里训练两三个小时,还有四五个小时在海上……读书很惬意,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训练比较难熬。”

  25岁的徐莉佳还没有想过退役:“算不上顾虑和茫然,只是真的希望自己能有多点时间去学习和积累,这样对于未来任何工作和发展方向都能把握得游刃有余。现在只能是尽力而为,在现有的环境下做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将来,还是随遇而安吧。”

  未来充满未知,但徐莉佳十分淡定:“在役时就要为自己设计未来事业的工作方向,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和特长来综合评定。平时在训练比赛之余通过系统的学习、多看看各类书籍,来提升自己的知识面、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树立起自己的职业信心,为将来退役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增强自己的适应和生存能力。”这番话,既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同行的建议。

  推广帆船运动,是徐莉佳的理想,但在中国,她遇到的障碍可不小。“我夺冠之后,许多人才刚开始知道这个项目,要参与进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南、福建、广东沿海都有帆船俱乐部,上海在淀山湖和滴水湖也有俱乐部,不过湖和海的感觉不一样,更适合初学者。上海的海,水质不理想,我曾经在临港新城下过海,上岸后衣服洗了四五桶水还是黄色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帆船是高端时尚的贵族运动,徐莉佳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误区:“中国帆船运动底子很薄,虽然搞了30多年,但13亿人里搞帆船的不过1000多人,而新西兰,每4个人就有一条帆船。其实帆船是适合男女老少的运动,到俱乐部体验我驾驶的这种小船,每次只需要一两百元钱。大帆船更能考验团队协作,受到一些企业的钟爱。”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在徐莉佳心中,还很遥远,“一步一步来,如果身体允许,就努力延长运动寿命,里约奥运会是我的目标,我会去努力,但我不能确保去里约,这4年真不一定会发生什么不如意的事情,无论如何,生活总能向着好的方面继续。”

  “如果再去一届奥运会,我就要30岁了,如果到时候还没有男朋友,那时不仅爸妈急,自己也会开始有些担心了。”徐莉佳一点也不避讳谈到对另一半的期望。

  眼前的徐莉佳,清新漂亮,却因为忙于事业,没能遇见爱情,她这样分析自己的性格:“我其实偏内向,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喜欢应酬,经常会一言不发,不够主动,队友说我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现在,朋友们也在为我留意。我想还是随缘吧,爱情降临,缘分来了,我就用心去迎接它。”

  》采访手记

  你看她,

  多拿得出手!

  市民运动会闭幕式,徐莉佳担任主持从容不迫,有位女同行称赞说:“你看她,多拿得出手!”

  “拿得出手”,可以说是上海体育记者们对徐莉佳诸多评价的一个概括,几乎每个采访过她的记者,都对她的侃侃而谈、真诚谦逊、多才多艺印象深刻。

  我和徐莉佳的访谈,约在一家茶餐厅里,周围有点吵,但我们的沟通很顺畅,徐莉佳主动提起了她的听力问题:“因为我们是面对面的,所以我听你说话没什么问题,如果是一个大桌子,围着很多人,我就会有点吃力,经常会聊了上句没有下句。如果有人在背后或者侧面叫我,有时候我会听不到,所以没回应对方,却经常被误认为耍大牌,我的听力不太好。”

  伦敦奥运会后,徐莉佳配了一副助听器,为了在上课和开会的场合避免漏听。有了助听器的帮助,世界变得更清晰,也更嘈杂,因为杂音也收进来了,徐莉佳努力克服这种不舒适,“上课的时候听不清,不可能让老师再讲一遍。”

  采访之前,我原本有些担心,因为许多问题她在奥运会后已经回答了无数遍,没有想到,这次访谈有很多新意和惊喜,这是一个很有底蕴的女孩,读书和思考,令她知道该表达什么、如何优雅得体地表达。对于媒体,徐莉佳的态度非常开放,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说,这是受到了领队的影响,领队开朗健谈,经常会和队员们谈《史记》、金庸武侠和哲学。

  采访结束时,我告诉她,“我认识的采访过你的记者,都很喜欢你。”

  她说:“真的吗?你们不觉得我会给你们添麻烦吗?有的时候面对群访,里三层外三层,我就会听不清问题。”这句“添麻烦”,令我有些动容。

  “奥运会的时候,我觉得我最感激的人是教练和团队,奥运会后,我觉得我最想感谢媒体,帆船很少有赛事转播,是记者们在帮我推广帆船,一直在传达着一个很真实的我。许多颁奖典礼青睐我,也很令我心存感恩,因为要是评人气,我知道自己是评不上的。”

  她浅浅地笑了,青涩得像个二十出头的学生。

  (张楠)

【编辑:于晓】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