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测成中国篮球"应试教育" 业内人质疑统一标准
体能测试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本赛季CBA的参赛资格,这就好比高中生考不到一定分数,就上不了大学一样——从本周开始,18支CBA球队的球员云集在CBA新军四川金强俱乐部的训练基地,展开为期3天的体测。由此,各界对中国篮协“应试教育”的抱怨和不解甚嚣尘上。
本赛季的CBA体测分为4个项目,包括两分钟强度投篮、折返跑、负重深蹲和负重卧推,每项分数为150分,满分600分,每项均为90分及格。而每名球员必须参加全部4项测试且取得总分400分以上,其中折返跑成绩必须达到或超过及格线,才能拿到体测的合格证,获得参加今年CBA联赛的资格。
按照中国篮协训练科学部部长宫鲁鸣的说法,体测的项目是经过专家论证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难度也不大。尤其在中国男篮兵败马尼拉后,基本功不扎实的软肋暴露无疑,体测更显必要。但在球员看来,这种“一刀切”式的测试,和实战结合程度非常有限。四川队的控球后卫吕晓明就公开抱怨,3分球24投15中以上、2分球30投20中以上,这样的测试标准对不是投手的他而言并不公平。
“体测的初衷是好的,但从专业角度上看,每一个球员的位置、特点是不同的,球队对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比赛中,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投篮强度。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确实不太合适。”某专业教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很多球员的看法表示赞同。
当然,队员和俱乐部的抱怨不止于此。比如,测试力量的负重深蹲和负重卧推,缺乏很多保护措施,因为每名球员都有各自不同的伤病,在这两项测试中稍不注意,都有可能加重伤病。再比如,测试的时间安排打乱了不少俱乐部的训练计划,不利于球队在赛季前的备战磨合。中国篮协想要进行测试,完全可以派员分赴各个俱乐部,没有必要大费周章,把所有球队都集中在一起。
但除此之外,不论俱乐部还是球员,都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俱乐部还未对球员的体能状况表示不满,不给球员发工资的中国篮协,却要设置这样一个门槛,并因此引来中国篮协越俎代庖的质疑。
据记者了解,在欧州篮球界和NBA,确实都有类似的体能测试,但都由俱乐部自己进行,通过相关测试去看队员是否达到俱乐部的要求。按说中国篮协虽然有责任督促各俱乐部认真训练,但确定一名球员是否有资格参加CBA,本该由俱乐部说了算。但之所以非要搞集中测试,除了对球员体能状况不满,恐怕与担心各俱乐部自主测试时不会严格把关亦有关系。况且,中国职业球员确实存在职业意识不强的情况,休赛期并不会像NBA或者欧洲球员那样,依然保持一定强度的训练。
不过,中国篮协看似严格的体能测试,似乎并非想象中那么严格,甚至难逃“走过场”之嫌。据记者了解,昨天中国篮协就收回了赴成都采访此次体能测试的媒体记者的采访证,今天的力量测试全程封闭,一些项目的补测也同样不对媒体开放。而且补测不设次数限制,个人申请的补测随时可进行,以致出现“正式测试不过,补测大量过关”的情况。中国篮协在体测前曾明确表示,不达标就拿不到参赛资格,但如此封闭的测试到底能否不流于形式,又难免引人遐想。诸多的抱怨和争议,让人不禁要问,体测究竟是为了中国篮球的未来而设,还只是一场中国篮协在奥运战略下搞的“应试教育”?
本报北京10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