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三部电影过60亿 业界议主流大片如何上台阶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马海燕)国庆期间的三部电影《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取得了60多亿票房,获得了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双丰收。主流大片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何抓住时机让主流大片更上台阶,成为电影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电影《攀登者》研讨会27日在北京举行。该片讲述了中国登山运动员在1960年、1975年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故事,弘扬中国人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攀登精神。
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介绍说,怎样解决一个年代戏、一个父辈戏跟当今年轻观众的审美距离,是拍摄中就在考虑解决的问题。胡歌演的杨光、章子怡演的气象专家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家阿来把这些故事创作出来,再通过演员的用心呈现,最后有了该片。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攀登者》超过10亿票房,再一次体现了新主流电影的特点和变化。第一是宏大叙事,改用个体化的方式去叙述;第二是做一些类型化的加工,所谓类型化加工不见得就是一定要让它变成一个以假设为前提的类型片,而是用细节化手段,使得作品能够在故事、悬念、情感的展开中呈现一定规律。
“像《攀登者》这样的电影,其实隐喻性非常强,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前进历史的一个攀登的缩影。”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说,国庆这三部电影都有这个特点,在历史国家命题的大前提下,肯定了个人生命的意义价值,不是单强调付出和牺牲。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攀登者》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为“中国式大片”的力作。攀登珠峰蕴含的是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内核,与之相配套的是用电影工业现代科技力量的优化组合去表现。这条经验值得整个电视剧、电影创作借鉴。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也认为,该片的特效、制作、类型化叙事,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完全不亚于国外大片。现在年轻观众愿意接受主流的东西,但如何针对他们形成更有效的宣发,还要细细琢磨。今天不以票房来论英雄,但10亿多票房还没有达到《攀登者》应有的高度,可能对年轻观众的引导上还有一些空间可以去挖掘。
“《攀登者》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饶曙光说,如何关照国家叙事、如何关照英雄叙事、如果把个人化的动机跟国家精神有效结合,找到一个更恰当的平衡点,主流电影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