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ohnnytowncar.com.cn  

源远流长的中国绣

文.曲歌 图.曹凯

  中华民族是一个将各种精湛手艺都能发扬光大的群体,连一针一线翻飞地游走也成了一门艺术,并在不觉中铭刻进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家境再平凡的人家也难保不会在箱底翻出一方绣了金鱼芙蓉的帕子。中国绣已有了4000年。无论是宫廷绣的富丽堂皇,民间绣的雅拙有趣,文人绣的书卷之气,还是闺阁绣的凝思俱情,讲述的都不仅仅是绣面本身。

锦绣年华

蜀绣仕女游春图

  《诗经》中已有「素衣朱绣」、「衮衣绣裳」之句。刺绣在中国已有4000年。

  刺绣最早出现时只是用于装饰衣裳服饰。春秋始有「衣必文绣」风尚,战国时图案更为复杂,有龙、凤、虎和三头鸟,辅以枝蔓、草叶、花卉和几何纹。汉代开始有了宫廷刺绣,纹饰主题多为波壮之云纹、飞翔之凤鸟、奔驰之猛兽、层叠之群山,底本为绸。唐代,刺绣在服装上和彩绘、金银线绣、珠绣相结合,使服饰华美灿烂,一应大唐奢华之风,题材多为折枝花卉,除了绣衣,还有绣被、帐帷和佛像。着绣衣者也从帝后、官吏、贵妇发展到民间,尤以民间歌舞女子追风为甚。

  宋代,刺绣技艺发展极至,而织绣工艺此时进入了最大的转折,除作为衣着装饰实用品外,还出现了纯观赏性艺术绣作。刺绣和缂丝都深受当时画院派绘画影响,以名人书画为稿本,力求模仿书画气韵,特别是工笔花鸟画对刺绣影响尤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文绣院」,集南北艺人,大制画绣。

  元代织绣水平略有回落,其用线稍粗,落针不密,不复如宋绣之精工细作,到底没有汉人的细腻婉转。其时绣品的显著特点是大量运用金银线,富丽堂皇,珠绣成为元代主要绣品。

  明代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许多织绣生产管理机构,并形成以江南为中心、全国普遍生产的形势。丝织物品种相当丰富,缎织物成为最流行的品种,有暗花缎、织金缎、闪缎等,蜀锦、潞绸、漳绒、粤缎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明代刺绣之用色线种类超过宋代,故绣面渐趋华丽。官营绣作专门绣制帝后御用袍服,装饰品及神像。朝廷中帝王后妃龙凤绕身,公候、驸马则绣以麒麟,其它文武官朝服上补子的纹样也有严格的等级定制,以其服饰绣纹一眼可知其身份等级,但又比现在的军衔肩章趣味含蓄得多。地方刺绣中北方鲁绣和南方顾绣异军突起,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流派。刺绣已不仅仅是闺中女眷消磨时日陶冶性情的女红,而开始成为商品在各地流通。

狮型围嘴

  清代织绣以江南的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体系,宫廷和地方并行发展。宫廷刺绣由皇宫如意馆画工设计图案和色彩,发交江南三织造所属绣作生产,伞扇旗幛、华盖信幡无所不绣,各种刺绣的扇子更是蔚为壮观。地方刺绣普遍发展,品种主要有门、帐幔、桌衣床帏、枕套被面、巾帽鞋面、荷包香囊等。许多城市出现了专业绣坊、刺绣行会,生产逐渐商品化,并出口到日本、南洋,以至欧美。此间形成的地方体系中以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最富盛名,称「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

  苏绣以苏州、松江一带为中心,多以写生花鸟画为题材,以国画稿作绣本,以精细雅洁著名。小品配色高雅清淡,花纹一般留水路,绣面稍突起。苏绣原料是色泽艳丽、轻软滑爽的苏州丝绸,苏州花线有100多色,每色可分70多档色阶,使得苏绣精美细致。在江南,采办纤细如毫的绣针、弯头绣花剪刀、竹木绣绷架都是十分便利的。

  宋代由于宋徽宗的倡导,绘画、刺绣都相当繁荣,宫廷在苏州专设了绣局,苏州城也有了绣线巷、锦绣坊、绣花弄等处。苏绣始于绣衣,画绣也始于苏绣。清苏绣甚发达,最盛时有绣庄150家,绣工4万人,被称为「绣市」,北京专办宫货的绣庄「广源京庄」在苏州设广源分庄。苏绣出现了许多日用品,如被面、枕套、帐沿、靠垫、香袋、首饰盒、针扎、肚兜、云肩、荷包及各类绣衣、绣鞋、绣帽,其应用范围之广为四大名绣之最。从苏州虎丘塔内发现的唐代刺绣经袱是目前最早的苏绣品。

  湘绣以湖南长沙、宁乡等地为中心。湘绣比较写实,善于借鉴国画长处又不拘泥于此,线条准确,层次分明,构图优美豪放,绣技灵活,劈丝细而胜发。花鸟山水条屏是湘绣的传统产品,最擅长绣绒面纹,真实生动,又称「羊毛绒绣」,尤以绣狮虎猫形象为真。目前发现最早的湘绣实物是从长沙楚墓出土的公元前5世纪的绣品,细密的丝绡上用连环针绣着龙凤图案。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40件绣衣和一幅内棺外装饰用铺绒绣锦,均为早期湘绣精品。清光绪24年,湖南优秀绣匠湖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市开设「吴彩霞绣坊」,由于作品精良,流传到各地,湘绣从此闻名全国。

  粤绣包括以广州及其邻近的南海、番禺、顺得等县的广绣和潮州的潮绣。其绣品用色浓艳过苏绣,且多注重光影变化,布局满,图案茂繁,场面热烈。粤绣题材非常典型,为杂花百鸟,如百鸟朝凤、三羊开泰、杏林春燕、孔雀开屏等。妇女衣袖、裙面多作满地折技花,铺绒极薄,平贴绸面,花卉间留有水路,有时掺入金线,空隙少,即有也以山水草地树根补充。粤绣还创造性地用孔雀毛织成线缕,绣出的衣饰物品金翠闪烁。主要品种除了挂屏、镜屏外,大多为被面、披肩、睡衣、绣鞋、戏服等。粤绣在民间流传很广,由于地势便利,明清时通过广州的洋行大量出口。

  蜀绣主产成都,吸取顾绣的长处,构图简练、虚实适宜、立体感强。多生产彩帐、绣屏等生活日用品,尤以蜀绣龙凤软缎被面最著名,芙蓉、鲤鱼、公鸡、鸡冠花为蜀绣传统题材,最多的是鲤鱼,分别配置水草、睡莲、枫叶、荷塘、桃花、梅竹等构成各种鲤鱼绣屏。

  白缎地平针绣[喜报三元],甘萧庆阳。护耳又叫耳套、耳衣或暖耳。只有中国西北地区流行。

  讲到中国名绣,不得不提到上海顾绣。顾绣虽不是「四大」之一,其名望却有过之而不无及。明嘉靖年间,顾名儒与顾名世弟兄在上海露香园筑园娱老。顾氏文酒之余,间教家人刺绣,穷极精巧,人称露香园顾绣。顾氏举家工绣擅画,名世次孙顾寿潜尤能书画,师从董其昌,其妻韩希孟精通六法,工画花卉,更擅刺绣,均以宋元名画为稿,所绣鸟兽出神入化,花卉临风欲动,世称「韩缓绣」,也称画绣,一时名振江南。顾绣是在苏绣技艺上发展而来,苏绣反过来借其长处进行改良,到了清代也有了新的飞跃。后顾氏家道中落,其后人或授徒开班,或传售家藏,顾绣广泛传到坊间。后人模仿顾氏风格所作绣品也称顾绣,然终究不可与前人相比。

绣品收藏

  中国人有珍藏布匹衣物之习惯,多数人家都有压箱底的织绣衣料,由母传女,代代相传,百年旧物仍平整如新。一些被郑重收藏,但始终未被使用的织绣,到了后世便成了博物馆和私人藏家之藏品。

  书画绣的出现使刺绣真正成为典藏品。入清以后,清皇室成为织绣最大的收藏者。晚清民国期间,来华的外国人大量收购中国古代织绣品和旧服饰用品,使中国古玩商人醒悟到其作为藏品或商品的巨大潜力。

  收藏织绣最有名的是北洋军阀时期曾叱吒风云的政界人士朱启钤,其宅的旧有堂号「存素堂」中,珍存了朱先生半个多世纪的收藏品。朱先生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营造学社社长,撰有《存素堂录》、《丝绣笔记》等专著。30年代,朱把织绣藏品以20万元卖给了张学良,藏于当时奉天博物馆,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明织绣精品,几乎件件都曾为朱氏所藏。

  传统刺绣日用品有服装、戏衣、绣杂品三大类,形式有单面、双面、双面异色、双面三异(色、样、针)等。刺绣服饰在南方称为绣品,北京等地叫绣货,又可分绣衣和绣片。零碎绣片或衣片,以及荷包褡裢扇套等也称「活计」。

  一些官宦人家后代穷困潦倒,把先人所用之物,包括历代帝王赏赐之物,都卖到串街走巷的小贩手中。民国期间收藏织绣的中国人不多,外国人却兴趣不小。织绣不如玉器、陶瓷、字画那样受收藏家重视,作为藏品文玩的历史也较短。相对而言,中国古代织绣的集藏,在国外比国内更为广泛。即便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收藏热的高潮中,专藏绣品的藏家仍为数不多,因而竞争也少。相对来说,收藏织绣品而有意外之遇,其机会比买到明清官窟或名家书画要大得多。

  绣品的收藏中,欣赏品高于实用品,服装高于匹料,袍胜于裙袄,宫廷、官服胜于民间常服。装饰品中补子最受欢迎,由于国外有相当稳定的市场,一幅清乾隆年前的佳作价格都在5000美元以上。佩携品中,又以扇套、荷包为胜,扇套因书画折扇的走俏而价格一直上涨,荷包则因其花样繁多制作精巧而被看好。

  对于文博专业工作者,织绣自然是越早价值越高。但高年份的织绣品一般品相极差,多为残片,难入收藏家法眼。绣品的品相至关重要,因织物易于褪色损坏而难以修覆。特别是清代民国的绣品,如残破其价值会大打折扣。

  一般拍卖会上的织绣拍品,多为书画缂绣、补子、龙袍一类高档品,年份都不见得太早,但品相完好,水准价格均较高。另有一些小拍会,如京沪两地流行的周末拍卖会,常有价廉物美之织绣或服饰。旧工艺品市场上织绣为数也不少,但真假掺杂,且品相差者较多,就要靠你的眼光、耐心、机遇和购买技巧了。

摘自《旅行家》2001.2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