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ohnnytowncar.com.cn  


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调查
文.苏敏

    调查背景说明:2001年6月刚刚颁布的名为「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是由中国儿童中心承办的,该项调查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施完成(不包括西藏)。共抽取0~15岁少年儿童及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各两万人,同时抽取教师2000名。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多层、分阶段系统抽样方法。本调查被列入了国家调查计划,并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

    本次接受调查儿童基本情况
男女性别比1.12:1
学龄前儿童入园率38.29%
学龄儿童的失学率0.743%
单亲家庭的比例2.74%
父亲的年龄多在36~40岁
母亲的年龄多在31~35岁
父母的职业主要是农民、工人/服务员/一般职工
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集中初中
城市父母的文化程度集中高中

把分数提上去 把兴趣藏起来

  调查中我们发现,当让孩子们回答你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时,十个孩子中至少一半的回答是「语文」、「数学」,就连只有六七岁的一年级小学生也不例外。

  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们对「语文」和「数学」的喜欢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排在前两名,而选择「外语」为最喜欢科目的比例逐渐增多,到了初中阶段,「外语」则与「语文」、「数学」并驾齐驱,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科目。

  调查中同时发现,农村孩子选择喜欢「语文」、「数学」的比例比城市孩子还要高,以小学为例,城市中的小学生喜欢「语文」、「数学」的比例在40%~55%之间,而农村小学生喜欢这两门的比例在60%~70%之间,而农村孩子喜欢「外语」的比例则低于城市孩子。

  而当问到这些孩子喜欢各科目的原因时,绝大多数孩子是因为自己「成绩好」才喜欢学的,也就是说,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于对好成绩的追求。结果显示,在回答「为什么喜欢该科目」时,因为「成绩好」的比例基本在80%左右,选择「老师讲解好」的占30%至40%,而选择「有兴趣」的则基本不超过30%。

  组织此调查的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赵顺义指出:这种调查结果反映出相当多的学生存在学习的外在动机高,而内在学习动机缺乏的问题,这大概是孩子们因为接受了学习要为考试服务的事实。因此,不少孩子「尽管考试成绩非常优秀,但并不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而是苦学完成学业。」

  大部分少年儿童不能在学校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过重的学业负担也造成闲暇时间过少。

  调查表明,中国中小学生日常三大活动是:「功课」、「玩」、「看电视与听广播」,而参加「体育锻炼」、「阅读课外书」、「做家务」等所占时间较少。周末闲暇会增加,但增加幅度最大的仍是「功课」、「玩」、「看电视与听广播」。

  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在「功课」和「玩」两项活动上所用时间变化最明显,用于「功课」上的时间直线上升,周一至周五由小学低年级的平均每天66分钟增加到初中每天104分钟,其中城市初三年级用于复习功课的时间最长,平均每天152分钟,而用于「玩」的时间则直线下降,周一到周五由小学低年级的平均每天82分钟减少到初中的平均每天只有54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孩子们一个人自己「玩」的时间竟达到40%,与父母「玩」的时间最短,仅占5%,与「同学」一起「玩」的时间最长,占到55%。有专家指出,孩子的「玩」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但是现在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除了学校这个环境之外,父母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因此家长担负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培养任务,而与孩子一起「玩」会有效地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并对塑造孩子性格起着重要作用,而不少家长却没能充份利用这样的机会。

  一位调查组织者在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时,这样说,我们确实应该对中小学生的课业学习负担感到忧虑。但同时全体成年人都应该深刻反思--怎样的帮助才是对孩子最好,也是他们最需要的。

中国儿童生活常识凸显绿色

  调查中,超过83%的孩子知道粪肥可使土壤更肥沃;超过83%的孩子知道应把废弃物扔到垃圾箱内;95%的孩子知道植树造林可保护环境。他们对生活常识的了解已经融入了不少环保观念。

  10~12岁儿童生活能力是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部份,1992年中国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计的包括测试语文、数学和生活能力的问卷,对中国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中国儿童在语文和数学水平上均高于其他国家,而生活能力的平均水平则相对较低。本次调查中,组织者们以联合国1999年版的生活能力问卷为基础,对接受调查的10~12岁儿童进行了测试,调查中共给出了37个题目,回答对22个问题的就算及格,结果中国儿童生活能力测试的及格率达到了90%,而1992年的类似调查中,中国儿童的及格率是79%。

  调查中,94%的城市孩子和90%的农村孩子知道饭前要洗手。超过82%的孩子知道手电筒电池的正确接法;超过88%的孩子知道在城市中迷路要找警察;超过69%的孩子知道在公园或集市上迷路应站在原地不动等大人来找;超过88%的孩子知道护士要用新的注射器给病人打针;超过45%的孩子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染。
在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超过90%的孩子知道不要陌生人的糖果、不进陌生人的房间;84%的城市孩子和73%的农村孩子知道女孩子不应让男人摸大腿。

  对社会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反映着儿童生活能力的强弱,调查中94.4%的城市孩子和83.2%的农村孩子知道火警电话是119;超过94%的孩子了解国旗、知道中国首都是北京;超过三分之二的孩子知道2000年奥运会在悉尼举行;超过五分之二的孩子知道澳门回归祖国的确切时间。

城里孩子更崇拜明星农家孩子更想当军人

  在对7岁以上少年儿童的职业理想进行调查时,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军人和警察」、「教师」、「医生」、「科学家」。

  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存在一定的差距,城里孩子最理想的这四个职业的获选率相差不多,均在15%左右,而农村孩子则集中在「军人、警察」(24.2%)和「教师」(21.2%)上,这可能与参军和当老师能让农家娃比较方便地跳出「农门」有关系。

  从整体看,父母和老师已不是影响少年儿童职业理想的最大因素。26.32%的少年儿童认为是家庭和社会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群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老师」。在主要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内,「爸爸」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妈妈」。有意思的是,城市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比较接近,但是「爸爸」的影响还稍高于「妈妈」的(爸爸:18.7%,妈妈:17.2%);而在农村「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明显高于「妈妈」,「妈妈」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还低于「老师」的影响(爸爸:21.7%,老师:18.0%,妈妈:13.6%)。另外,调查还反映出男童受「爸爸」的影响明显高于「妈妈」,而女童受「妈妈」的影响则高于「爸爸」。

  与孩子的职业理想不同,他们最崇拜的对象依次是「英雄人物」、「文体明星」和「科学家」。所不同的是,城市孩子崇拜对象的顺序是「文体明星」、「科学家」和「英雄人物」,而农村孩子的排列顺序则是「英雄人物」、「科学家」和「文体明星」,顺序恰好颠倒。

  而在城市里,男女童的崇拜对象差异明显。男孩子更崇拜「英雄人物」和「科学家」,而女孩子则更崇拜「文体明星」和「艺术家」,农村的情况也相同。

  随着中国儿童学习生活条件显著提高,信息媒介正深刻影响着孩子,可以说,孩子们对自己理想职业的期望,与巨大的媒体冲击不无关系。 三分之一的家长只重孩子成绩

  调查中,当让家长回答「对孩子前途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时,有53.47%的父母把「将来上大学」当作孩子最有前途的选择,远远超过了「只要他/她将来生活幸福」(17.8%)和「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13.75%)。

  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将来上大学」,这就导致家长认为孩子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因此,11%的家长「完全同意」「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仅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其他大部分家长则在「比较同意」或「比较不同意」。对「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情绪比学习还重要」这一观点,仅有5%的家长「完全同意」,32%的家长竟然「完全反对」。甚至6%的家长认为「孩子自己打扫房间会耽误学习」。

  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即使培养孩子的某些技能和特长,也是为了日后高考时能占一定优势。

  同时,家长普遍重分数、轻能力,重竞争、轻合作。分数至上的主导思想,必然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家长们并不重视培养孩子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及共同生活的能力,却普遍认为「竞争能力比合作能力更重要」,不大赞同「减负」。

  对教师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相当一部分教师注重分数,认为「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仅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比较好的出路是考上大学。有71%的教师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专家指出,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这使得成绩好坏几乎成为中小学生学习动力的惟一标准。此次调查发现,平均80%以上中小学生喜欢的课程是因「成绩好」,而非兴趣爱好。

  而现代的学习观则指出,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学习应注重培养他们应付未来的能力,包括自主获取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与人融合相处、适应社会变革、社会判断、选择、开拓、参与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正是中国当前教育需要急切转变的关键。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1.7.7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