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砚之大成者--爱新觉罗.宝森
文/老虫 图/佐桓
爱新觉罗.宝森先生纯正的满族血统,使命般敦促着他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满族文化的推广,并创办了满文书院。而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收藏家,其砚藏品之丰赡精美,令无数好砚玩家大开眼界,叹为观止。面对我们的采访机,老先生娓娓而谈,头头是道……
藏砚误区:愈老弥「贵」
我大概是10年前开始认真搞砚收藏的。特别是离休以后,时间充裕了,平常就爱出去转悠转悠,像潘家园、琉璃厂、报国寺,这些地方经常去转,有意识地开始收集。
我觉得砚这东西文化品位比较高。中国传统文化里特别注重书法,而书房里边又讲究文房四宝,这「四宝」就是笔、墨、纸、砚。其中「纸」是一天的消耗,当天写完就完了;「笔」是一个月的消耗,因为一支笔老写的话,也一个多月就该换了;「墨」呢,一年左右也算完了;只有砚,不但能供自己终身使用,而且还可以传代。所以砚台在文房四宝里,尤其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关于砚的起始,可谓众说纷纭。古人所指的「黛砚」,就是古代妇女在「黛石」上研磨用来描眉毛的,并认为早期的砚,应当始于汉以前。严格地说,那还仅仅是一种化妆工具,不是用来书写的。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砚,应该是在秦汉时期出现的。
实践出真知:品砚「四诀」
我对秦汉时期的砚并不感兴趣,连一方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不喜欢。我认为砚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去欣赏它、研究它:
第一要看石头。不是从考古方面去看,年代越久远就越好,而是应该看石质。中国古人称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为四大名砚。但随时代发展,砚的内容也在增加,不仅仅囿于「四大」了,还有红丝砚、砣砚、菊花砚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石质好!古人将其形容为「幼儿屁股」,手感相当细腻、温润。
现在都讲「端石」,并不是说端州(今肇庆)的石头都是好的,只是那里的几个「老坑儿」里边出的石头好。其中大西洞出的石头,应该说是独占鳌头!而大西洞中第三层又是最好的,因为它长年累月在水里浸泡,是从水底下发掘出来的。像古人所讲,这样的砚在夏天搁屋里能「出汗」,沁出水来,大概只有江浙一带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有一方日常用的端砚,用后没来得及冲洗剩墨,两个礼拜决不会乾,而且墨也没有臭味。
第二应该看它的雕工。砚的雕工源远流长,而明后就更讲究了,特别是清代。一方好砚,必须配上十分精美的山水、人物、花鸟图案铭文,才算得上是一件精美别致的艺术品。
第三要看年代。同样的石质,当然是年代越早越好啦。
|
难得一见的红丝砚
|
第四是名人款儿。我觉得名人用过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好东西,而且名人款也非常难以鉴定,很容易作伪。不过有一些例外,像苏东坡、米芾、纪晓岚等人用过的砚就很好,现在仍非常值钱。
买砚的时候,主要要靠自己眼力鉴定。因为即便是请专家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总结了两条:一是多读书,一是多行路;必须得多走多看。我也曾买过一些拿不出手的东西,这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得慎重点儿,尽量多看。但有时候书上说的,与放到你手里的具体哪一块石头并不一致。比如:红丝砚,就不可能有体积很大的出现。因为开采的时候,人爬进洞里多是仰卧着一点一点开。我在山东那边见过,人是仰着脸开采石头的,不可能弄出很大一块,而每块石头就更不可能都一样了。所以还得凭眼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砚文化之承袭延绵
砚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里很重要的一部份。即便国家目前没有精力顾及到这方面,民间也应该有这么一个组织,大家可以定期交流沟通。而现在不但没有这样一个组织,往往有人收了好东西也不愿意拿给别人看。
现在跟前几年比起来,砚台的价格有上扬趋势,这对搞收藏的人不是个好消息,但对传统文化来讲是件好事儿。这说明大家开始认识砚了,也重视砚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风气在抬头,全国兴起了收藏热,使砚台在收藏行里是又上了一个台阶。
现在,外国人也开始喜欢中国的砚台,这是件好事。我认识一个美国朋友,他很喜欢砚,他想带两方砚回国,可又嫌市面上价位太高。我就带他到渖家园挑了两方砚,让他回去又能自己玩儿又能请人欣赏。像这种砚,基本价位也在万八千,太便宜恐怕就不行了。
|
洮河砚
|
中国目前能出产做砚材料的地方,是越来越少了,很多种石头已经不复存在。比如洮河石、砣矶石和红丝,已经基本绝迹了。端石现在出来的好石头也非常少了,历史上开采过量,现在也就更没多少了。好的琢砚大师也越来越少。因此收藏趋势是开始收新砚,收工艺好的。新砚琉璃厂很多,工艺也很精美,但年份不够,价格也不菲。
「捡漏」故事饶有趣味
收藏砚10多年了,也碰上一些有意思的事儿。
比如我有一块行话叫「板儿砚」的,石质像是□石。这种石头只在宋朝出现过,量非常少,以后就更少见。我在潘家园买它的时候,脏极了,上边都是墨。我花40块钱买回来,到家一洗,发现它下面压着一张纸,拿到故宫博物院请朋友鉴定一下,说是宋代的。不过,我现在也没弄清楚这方砚到底是哪朝哪代的。
|
澄泥砚
|
还有一回,也是在潘家园。我在一个天津人摆的摊位上看见一方砚。摊主也知道那是块好石头,要价2300元,少一分不卖。我那天身上就带了2100多块钱,绕了三个来回他都不卖。我说我把身上的钱都给你了,你要还不卖我也没办法了。后来那人说,那这么着,2000块钱您拿走,但得算您欠我200块钱。当然,他这是开玩笑啦。就这么着,我又收了一方不错的砚──明代砣矶砚。看它的石头磨损程度,以及砚阴(底)书卷气极浓的铭文及「万历九年」判断,可以说是互相印证的。这块石头是从山东砣矶岛海底下开采出来的,颜色墨黑罗纹金星带一点绿,也是产量极少的砣石矶石。按现在拍卖市场行情,这方砣矶砚的价值就远远不止2000块了。
还有一块是报国寺拍卖会拍来的。当时起价100元钱没人要,我花200买回来了。这是一块「试金石」。解放前走街串巷打小鼓儿的(收废品,收古玩的)人手里,都有这么一块石头,但没有这么大,一小片就不错了。主要用于收购到金银的时候,往石头上一划,假的画完以后印儿一擦就掉,真金划一下,那印儿就下不去了。这种石头很少见,大概是江浙一带出产的。而我这方砚产于明代,从它简单的造型就能推断出来。
摘自《文化月刊》2001.7
|